DeepSeek银行业应用遇冷:从热捧到平静
AI导读:
今年1月DeepSeek发布R1模型获市场追捧,但半年后银行业对其态度转冷。银行业未诞生基于DeepSeek的杀手级应用,主要受金融数据复杂性、算力制约及与银行技术路线适配性不高等因素影响。
今年1月20日,Deepseek发布了媲美OpenAI o1的R1模型,引发市场高度评价并带动国内众多行业追捧。如今半年时间过去,银行业对DeepSeek态度有何变化?应用状况如何?财联社记者进行了深入调研。
多名大行金融科技从业者、上市银行相关负责人士表示,目前银行业并未诞生基于DeepSeek的杀手级应用,后续影响还需观察。近半年来DeepSeek在银行业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可归为三大障碍:银行业金融数据复杂性、算力制约、和银行原有技术路线适配性不高。
不过,银行业持续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依然会是大趋势。从热议到平静,DeepSeek已归于“众多大模型中的那一个”。业内最早宣布拥抱DeepSeek的银行是江苏银行,此后多家银行跟进。但在3月底各大上市银行发布年报数据的关口,银行业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对于DeepSeek的态度开始转变,热情明显减少。
此后半年内,年报季后银行业对于DeepSeek的宣传进一步弱化。新的金融大模型的出现,也让DeepSeek在银行业不再特殊。7月28日,中国建设银行与工商银行宣布分别接入阿里巴巴AI技术,且工商银行商户风控系统正式接入通义千问大模型。
银行数据的复杂性、对差错的容忍度太低,DeepSeek遭遇三大应用瓶颈。多名业内人士表示,最主要的障碍在于银行业金融数据的复杂性,DeepSeek暂无法有效处理。其次,是算力制约问题。另外,DeepSeek本质上是通用大模型,和银行原有的技术路线适配性不高。
“DeepSeek对于银行业的最大作用,是拉近了地方中小银行和大银行之间在金融大模型方面的技术差距。”杨磊认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难判断何时会有基于DeepSeek的杀手级金融应用出现。
(文章来源:财联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