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国有大行相继发行TLAC债券,合计规模或将达1700亿元,吸引多元化投资者参与和超额认购。TLAC债券旨在增强银行风险抵补能力,维护金融稳定。业内人士认为,TLAC债券发行有助于银行提升资本实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近期,国有大行相继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TLAC债券)。农业银行继2025年6月300亿元TLAC债券落地后,再发200亿元TLAC债券,加上此前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发行的TLAC债券,三家大行TLAC债券合计发行规模或将达1700亿元,并吸引了多元化投资者参与和超额认购。

  TLAC是指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进入风险处置时,可通过减记或转股吸收损失的资本和债务工具的总和。TLAC债券,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为满足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而发行的、具有吸收损失功能、不属于商业银行资本的金融债券。

  “发行TLAC债券主要目的是增强系统性银行风险抵补、处置能力,维护金融系统稳定。”一家银行金融市场部资深研究员表示,国有大行发行TLAC债券,在满足市场机构配置需求的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夯实金融稳定性。

  业内人士认为,国有大行应以补充总损失吸收能力为契机,提升资本实力、损失吸收能力、经营水平和风控能力,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7月底发行规模已达1500亿元。前不久,交通银行也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2025年第二期TLAC债券(债券通),并于7月23日发行完毕,发行总规模为300亿元。更早前,交通银行于6月发行了400亿元TLAC债券。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也先后发行了2025年第一期TLAC债券,并分别于6月30日和7月10日发行完毕,规模分别为300亿元和500亿元。

  据此统计,截至7月底,上述3家国有大行TLAC债券已发行规模合计达1500亿元,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依据适用法律和主管部门的批准用于提升自身总损失吸收能力。

  步入8月,国有大行TLAC债券再“上新”。据中国货币网披露,农业银行2025年第二期TLAC债券(债券通)获批准发行,发行规模为200亿元,发行期限为8月1日至8月5日。

  今年上半年,金融监管总局披露信息显示,交通银行、农业银行获准发行的TLAC债券额度分别为3000亿元、18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去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获准发行的这一工具额度分别为600亿元、1500亿元和5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

  满足2025年达标要求。国有大行发行TLAC债券,是为了满足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针对资本的相关要求。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公布的2024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显示,我国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继续入选。按照FSB的要求,TLAC在风险处置阶段发挥作用。

  2021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部门发布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要求,2025年、2028年起,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TLAC风险加权比率分别达到16%和18%,TLAC杠杆比率分别达到6%和6.75%。此外,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还分别面临附加资本监管要求。

  综合计算,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须分别在2025年和2028年初达到20%和22%,而交通银行该比例则须在2027年初达到19.5%。发行TLAC债券,正是弥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TLAC缺口的重要路径。

  记者梳理了5家国有大行的TLAC风险加权比率和TLAC杠杆比率发现,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工商银行分别为21.83%和10.80%;农业银行分别为20.50%和10.22%;中国银行分别为20.73%和11.00%;建设银行分别为21.87%和11.20%;交通银行分别为18.71%和10.75%。

  华西证券研究所预计,如果五大行要在2028年初满足TLAC监管要求,那么2025年至2027年银行资本债/TLAC债共须净增5.15万亿元,年均净增额为1.72万亿元。

  投资价值受关注迎来超额认购。TLAC债券发行吸引了投资者的关注。国有大行具有较高的信用,TLAC债券信用风险低,交易价值凸显。农业银行今年发行的首期TLAC债券设有增发机制。得益于投资者的大力支持,超额增发的100亿元全部用于10+1年期品种,在保障TLAC达标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了负债结构。

  交通银行的两期TLAC债券也获得了超额认购。第一期中两个品种全场认购倍数分别为1.50和2.00倍,吸引将近90家机构参与投资,认购订单超过630亿元;第二期中,固息品种全场认购倍数为1.83倍;浮息品种全场认购倍数为1.42倍。

  “TLAC非资本债具有较好的配置价值和交易价值。”渤海证券分析师李济安表示:相较于我国现有的国债、国开债、普通金融债,TLAC非资本债绝对收益更高;相较于资本债券,其损失吸收顺序更为靠后,风险更低,期限更加灵活;相较于信用债,其交易活跃度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交行第二期发行的TLAC债券是“固息+浮息”双品种,为商业银行首单创新实践。“本次浮息TLAC债券基本规模30亿元,簿记发行过程中获得订单超过70亿元,最终在合理的市场化定价上实现50亿元发行。”交行相关人士表示,参与认购的投资者涵盖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基金、证券、保险机构等,呈现多元化结构布局,进一步拓宽了浮息债投资者群体。

  超额认购的背后,是市场对浮息TLAC债券投资价值与风险管理属性的认可。“本次浮息品种付息频率为4次/年,重定价周期为3个月,较短的债券久期可降低利率风险,为投资者对冲利率上行风险提供了有效工具。”交行这期债券的牵头主承销商中信证券的有关人士表示,浮息债估值更稳定的特性,可较好地满足投资者稳定净值波动与稳定赚取票息的需求。

  据了解,2025年以前,金融类浮息债发行主体以政策性银行为主,发行规模占比接近80%。交行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发行浮息TLAC债,一方面有利于满足自身主动资产负债管理需求,另一方面将助力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在浮息债成为主流供给品种后,可有效降低金融机构投资端的利率风险和久期压力,成为商业银行更加适配的资产负债管理工具。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