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养老贷产品在多地走俏,引发市场关注。该产品针对城乡居民差异化养老需求设计,可实现三赢,但产品性质模糊,引发合规性质疑。专家建议调整优化监管政策,给予金融创新更多包容空间。

“养老贷”产品在多地走俏,引发市场强烈关注。

“‘养老贷’是我行新业务,目前仍然可以办理,带上相关证件到网点即可。”7月10日下午,湖南某农商行网点客户经理介绍道。

近日,“养老贷”产品在湖南省多地走俏,“贷款养老”成为关注焦点。多家农商行已撤下相关推送。专家指出,“养老贷”是针对部分客户差异性养老需求的创新,可以实现“三赢”,关键争议点在于其资金流入社保、养老领域,产品性质模糊。建议现行监管政策调整优化,给予良性的金融创新更多包容空间。

“无痛”提高养老金额

据统计,目前已有约40家机构官宣此类业务。其中,临澧农商行“养老贷”规模已突破3000万元。该产品是与地方社保部门共同推出,针对城乡居民差异化的养老需求设计的一款低息、专门用于提升缴费档次、补缴养老保险费用的专项贷款产品。

从办理条件来看,“养老贷”大多要求本地户籍并持有社保卡,客户需年满59周岁至65周岁之间,贷款年限最高可达15年且“年龄+贷款期限”不超过75岁,金额上限大多为9万元,利率则限定在3.1%至3.6%之间。

记者注意到,四川、贵州、广西等地此前也有类似产品推出,但并未像湖南省的“养老贷”一般大范围铺开。

在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看来,“养老贷”等产品是瞄准部分客群实际养老需求的创新,是可以实现三方共赢的产品。

“养老贷”引发争议

为何“养老贷”会引发市场强烈关注?记者注意到,在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针对养老政策变动、利率定价方式、借款人身故后的债务问题等提出异议。在董希淼看来,银行推出“养老贷”产品的争议之处并不在于贷款利率、贷款年限等细节,而在于如何界定该产品的合规性。

“《个人贷款管理办法》中规定的个人贷款用途并不完全局限于个人消费和生产经营,但从贷款用途来看,‘养老贷’产品性质模糊,资金流入社保、养老领域,是否属于个人消费,存在一定争议。”董希淼直言。

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白耀华律师认为,湖南、四川等地农商行推广的“养老贷”属于政银合作的金融创新,其合法性需结合社保政策与金融监管规则综合判断。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