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双降”后银行理财产品业绩基准持续下调
AI导读:
央行官宣“双降”后,各大银行开启新一轮存款利率调降,导致多只银行理财产品发布业绩比较基准下调公告。固收类产品是此次下调的主要对象,市场底层收益下行是主要原因。新发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也呈下降趋势,但仍有下降空间。银行理财市场降费将呈现常态化趋势。
界面新闻记者 | 韩宇航
伴随着央行官宣“双降”政策,国内各大银行纷纷启动了新一轮的存款利率调整,导致多只银行理财产品发布业绩比较基准下调公告。存款作为银行理财资金的主要投资方向之一,资产端的变化正逐步影响负债端。
理财产品业绩基准持续下调
据界面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自5月7日以来,已有超过百只理财产品下调了其业绩比较基准。其中,固收类产品是此次下调的主要对象。市场底层收益下行,特别是债券、存款和其他固定收益类资产收益率的持续走低,使得理财产品收益承压,难以维持原有的业绩比较基准。
新发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2025年初以来,开放式理财产品和封闭式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均逐月下滑。普益标准数据显示,2025年4月,全市场新发开放式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2.12%,新发封闭式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2.61%,环比均有所下降。
尽管近一周新发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有所回升,但与前几个月相比,降幅仍然显著。目前,银行理财资产端和负债端仍存在“倒挂”现象,大量的投资级信用债收益率在2.5%以下,债券类产品或将进入低收益时代。
业绩比较基准仍有下降空间
面对业绩比较基准的不断下调,一位银行业分析师表示,虽然下降的底部难以确定,但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下限合理范围应结合市场利率和风险收益特征综合决定。除了纯固收理财产品,此次业绩比较基准下调还涉及多只“固收+”产品,这些产品在调整前业绩比较基准相对较高。
此外,主动调整预期和产品优化也是推动理财公司调降产品业绩基准的原因之一。理财机构通过下调业绩基准,可以更符合当前市场的实际情况,调整投资者预期,避免因预期过高而产生过度赎回或风险承担问题。
获客需多元化策略
虽然业绩比较基准不代表产品的实际收益,但仍是投资者购买产品的主要衡量标准之一。面对下行的业绩比较基准,多家理财公司开始通过降费等方式吸引投资者。然而,多位分析师指出,未来的银行理财市场降费将呈现“周期性、常态化”趋势,持续性降低的空间已经有限。
普益标准研究员建议,机构可以建立与产品实际收益挂钩的费率机制,加强与投资者利益绑定,提升客户信任感和黏性。同时,优化产品货架,提供多元配置策略产品和差异化产品,以满足各类投资者的理财需求。
国信证券分析师指出,长期看,理财子公司的差异化转型将依赖于产品形态的多元化。在监管政策与业务转型的博弈中,理财子公司需要根据政策执行尺度调整资产配置策略。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