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双降,市场波动引发担忧
AI导读:
近一周以来,多只银行和理财公司的理财产品降低了业绩比较基准,新发和存续市场双降明显。资产端收益下行、监管趋向及理财公司防“赎回”需求三方面因素共同推动此轮下调。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短期内可能会影响规模增长。
银行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近期再度下调!近一周以来,多只银行和理财公司的理财产品纷纷降低了业绩比较基准。
新发和存续市场双降明显
贵阳银行发布公告,将于2025年3月对“爽银财富”系列部分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进行调整,调整后该系列多只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下限跌破2%。
招银理财也将旗下理财产品招睿季添利(平衡)2号固定收益类理财计划(产品代码:107332)第18个投资周期的业绩比较基准调整为1.35%-2.95%,较前一周期下调约0.4%。招银理财方面解释称,这是由于当前市场各类资产收益水平变化所致。
此外,平安理财、交银理财等理财公司的多只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也有所调降。据不完全统计,存续产品新投资周期产品的调降幅度在40-50bp不等。
新发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下调幅度同样显著。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近期即将发售的产品中,已鲜有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限在2.5%以上,多数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下限已突破2%。
三方面因素致业绩基准下调
普益标准研究员屈颖指出,资产端收益下行、监管趋向以及理财公司防“赎回”需求三方面共同推动了此轮业绩比较基准的调降。
随着债券、存款等固定收益类资产收益率不断走低,理财产品收益承压,导致历史业绩基准难以维持。同时,债市调整也影响了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
此外,监管部门近年来要求提高信息披露和风险管理水平,禁止平滑估值、自行构建估值模型等手段,使得产品业绩更真实地反映市场波动,从而促使机构主动下调业绩比较基准。
虽然理财公司和银行一再声明“业绩比较基准不代表实际收益”,但面对业绩比较基准的下调,不少投资者仍表示担忧。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短期内业绩比较基准的整体下调可能会影响规模增长。然而,一位银行理财公司的投研人士指出,业绩比较基准下调并不代表银行理财公司不再追求高收益资产。
2025年,权益投资成为银行理财公司的重点方向。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银行理财等机构可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享受与公募基金同等的政策待遇。
银行理财公司也在策略和资产配置上发力,如兴银理财成功落地银行理财公司首笔场内ETF期权直投业务,以及挖掘Reits、Pre-Reits等新赛道。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