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与否:银行净息差与贷款需求的双重挑战
AI导读:
文章探讨了降息对银行净息差和贷款需求的影响,指出降息与否都成为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季度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同比下降,净息差下滑是根本原因。同时,实际利率过高抑制了投资和消费,央行降息成为扭转局面的关键。
如果降息,银行净息差将继续下行,导致收益减少;不降息则贷款需求不足,贷款量无法提升,同样影响收益,这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同比下降1.1%,去年同期则为增长2.4%,今年已转为负增长。这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净息差下滑加剧,二是债市波动较大。但债市波动不具备普遍性,净息差下滑才是根本原因。
今年一季度净息差环比去年第四季度下行5bp至1.33%,同比下行10bp,导致净利息收入增速同比下降2.0%。在央行未降息的情况下,银行一季度业绩已承受较大压力。若央行降息,该数据下滑幅度将更大,银行净利润增速下滑也将更为明显。
央行降息之所以谨慎,原因在于去年年末已提出“适时降息降准”,但直至五月份仍未落地。今年一季度净息差下行的主要原因包括:去年央行连续降息导致今年贷款重定价、债券市场收益率下行及债券资产重定价,均导致资产收益率下降。同时,贷款需求偏弱,短期贷款和票据占比增速提高,也导致资产收益率下降。从负债角度看,企业和居民风险偏好下降,定期存款增速高于活期存款,负债成本上涨。
影响银行利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为拨备。今年一季度42家A股上市银行不良率整体维持2024年末水平,大部分低于1.5%。六家国有大行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不良率分别下降,中国银行持平,邮储银行最低。维持低不良率的原因在于银行通过拨备释放“以丰补歉”,导致拨备覆盖率明显下降。
拨备除了维持不良率稳定外,还能维持利润增速稳定,是银行的“利润调节器”。不少银行选择通过释放拨备来支持净利润增长。当前,商业银行利润营收已进入增速下降的临界点,净息差收窄是主要原因。未来为维持良好经营业绩,降息与否成为关键问题。
今年一季度息差下滑的三点原因均指向实际利率过高。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已连续6个月保持不变,而CPI数据显示物价不容乐观。实际利率上涨对投资和消费具有抑制作用。只有实际利率下行,才能挖掘贷款需求,降低投资和消费成本,提高投资和消费意愿,从而扩大贷款需求,弥补净息差下降导致的银行收益下降。
在当前中国经济需求疲弱且遭受外部冲击的情况下,央行必须降息,从根本上扭转实际利率过高的局面,为经济增长提供长期动力。降息是宏观政策,旨在调节货币市场和实体市场不平衡,激发经济活力,刺激经济增长。这是提高银行收益的根本途径,而非仅关注净息差等表面指标。
因此,适时降息非常必要。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