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信用评级分化 资本补充压力凸显
AI导读:
近日银行业信用评级陆续发布,中小银行主体评级分化显露。9家地方银行评级上调,4家银行评级下调,部分风险高发地区中小型银行面临较高资本补充压力,评级下调直接影响银行同业融资成本。
近日,随着银行业信用评级陆续发布,中小银行主体评级分化逐渐显露。
《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8月20日,已有9家地方银行主体信用评级上调,另有4家银行评级下调,且有机构连续三年信用评级下滑。究其原因,评级上调机构除业绩表现较好,股权结构调整也为之加分;评级下调机构则大多出现业绩明显恶化、资产质量下滑等问题。
受访专家指出,信用评级公司下调银行信用评级将直接影响银行同业融资成本。当前,银行业总体处于风险暴露过程中,部分风险高发地区中小型银行可能面临较高的资本补充压力。
4家农商行评级下调
具体看来,9家评级上调的银行分别为秦皇岛银行、日照银行、绍兴银行等。从机构披露的评级文件来看,这些银行均表现出良好稳定的经营水平和稳步提升的资产质量。
值得关注的是,多份银行评级报告中强调了区域经济及国有资本支持的重要性。
例如,东方金诚在绍兴银行评级报告中就指出,跟踪期内,该行国有股占比提升至66.94%,预计未来能够在资本补充等方面继续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
4家评级下调的银行分别为平遥农商行、贵州花溪农商行等。《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这已是2021年以来,中诚信国际第3次下调山西榆次农商行的信用评级。
从评级下调的原因来看,4家农商行主要涉及盈利能力明显下滑、资本补充压力较大等问题。评级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4家机构不良率均处于高位且最近一年大幅上升。
此外,平遥农商行等2024年期末资本充足率多数低于监管要求。
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压力大
“信用评级公司下调银行信用评级实际释放了很强的信号,说明银行业绩存在继续恶化的风险。”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陈欣指出。
据了解,当前国内主体信用等级以A、B、C表示,每个字母又分为三个级别。以中诚信国际标准为例,主体信用评级与受评机构偿还债务的能力挂钩。
陈欣指出,银行信用评级下调,直接的影响是其融资成本会上升。银行是加高杠杆运行的,在金融市场上发债和进行同业借款的融资成本会上升。
“当前房地产下行周期中,银行业总体处于风险暴露的过程中。此外,当前国家更为支持大型银行发展,中小型银行在此类竞争中并不占优势,尤其是在一些风险高发地区,中小型银行可能面临较高的资本补充压力。”陈欣进一步分析道。
国盛证券分析师杨业伟指出,面对宏观环境和市场格局的演变,各地城农商行经营出现分化,欠发达地区城农商行基本面相对较弱,隐藏着不同程度的金融风险。中小银行风险化解的核心路径是农信系统改革。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