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日银行业信用评级陆续发布,中小银行主体评级分化显露。9家地方银行评级上调,4家银行评级下调,部分风险高发地区中小型银行面临较高资本补充压力,评级下调直接影响银行同业融资成本。

  近日,随着银行业信用评级陆续发布,中小银行主体评级分化逐渐显露。

  《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8月20日,已有9家地方银行主体信用评级上调,另有4家银行评级下调,且有机构连续三年信用评级下滑。究其原因,评级上调机构除业绩表现较好,股权结构调整也为之加分;评级下调机构则大多出现业绩明显恶化、资产质量下滑等问题。

  受访专家指出,信用评级公司下调银行信用评级将直接影响银行同业融资成本。当前,银行业总体处于风险暴露过程中,部分风险高发地区中小型银行可能面临较高的资本补充压力。

4家农商行评级下调

  具体看来,9家评级上调的银行分别为秦皇岛银行、日照银行、绍兴银行等。从机构披露的评级文件来看,这些银行均表现出良好稳定的经营水平和稳步提升的资产质量。

  值得关注的是,多份银行评级报告中强调了区域经济及国有资本支持的重要性。

  例如,东方金诚在绍兴银行评级报告中就指出,跟踪期内,该行国有股占比提升至66.94%,预计未来能够在资本补充等方面继续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

  4家评级下调的银行分别为平遥农商行、贵州花溪农商行等。《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这已是2021年以来,中诚信国际第3次下调山西榆次农商行的信用评级。

  从评级下调的原因来看,4家农商行主要涉及盈利能力明显下滑、资本补充压力较大等问题。评级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4家机构不良率均处于高位且最近一年大幅上升。

  此外,平遥农商行等2024年期末资本充足率多数低于监管要求。

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压力大

  “信用评级公司下调银行信用评级实际释放了很强的信号,说明银行业绩存在继续恶化的风险。”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陈欣指出。

  据了解,当前国内主体信用等级以A、B、C表示,每个字母又分为三个级别。以中诚信国际标准为例,主体信用评级与受评机构偿还债务的能力挂钩。

  陈欣指出,银行信用评级下调,直接的影响是其融资成本会上升。银行是加高杠杆运行的,在金融市场上发债和进行同业借款的融资成本会上升。

  “当前房地产下行周期中,银行业总体处于风险暴露的过程中。此外,当前国家更为支持大型银行发展,中小型银行在此类竞争中并不占优势,尤其是在一些风险高发地区,中小型银行可能面临较高的资本补充压力。”陈欣进一步分析道。

  国盛证券分析师杨业伟指出,面对宏观环境和市场格局的演变,各地城农商行经营出现分化,欠发达地区城农商行基本面相对较弱,隐藏着不同程度的金融风险。中小银行风险化解的核心路径是农信系统改革。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