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公布了一季度北京地区金融统计数据,显示贷款余额同比增长5.1%,融资成本稳步下行。同时,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累计发放142亿元,成效显著。

  2025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举行2025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今年一季度北京地区金融统计数据和推进“金融五篇大文章”方面的政策落实情况。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推动北京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一季度北京地区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5.1%,社会融资规模增量8425.5亿元,处于历史较高水平。此外,作为支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目前北京地区的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累计发放达142亿元,成效显著。

  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调查统计处副处长刘前进在发布会上表示,一季度北京地区金融总量平稳增长,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步下行,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这些政策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还优化了信贷结构,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继续下行

  根据披露,截至3月末,北京地区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5.1%,剔除基数影响后,两年几何平均增速达8.7%,比年初增加4499.7亿元。这显示出北京地区金融市场的活跃度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结构方面,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增长迅速。3月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400.3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加额的比重为30.6%;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4%,明显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全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2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1%。这些数据显示出北京地区在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方面的显著进展。

  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同步下降。刘前进指出,3月,北京地区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49%,同比下降21个基点。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2.63%,同比下降34个基点。这进一步减轻了企业的财务负担,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贷款投向上,支持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的力度更大。分部门来看,3月末,住户贷款余额同比增长5.0%,增速比上年末高1.3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438.6亿元,同比多增341.2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9%,增速比上年末高1.5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4078.4亿元,同比多增1394.6亿元。这些数据表明,贷款资金更多地流向了实体经济的关键领域。

  分期限看,3月末,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7.0%,一季度增加1975.4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8%,比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速高8.6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4%。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长加快。3月末,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2%,增速比上年同期高3.8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497.7亿元,同比多增193.2亿元。这些数据显示出贷款资金在支持产业升级和房地产健康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统筹联动推进金融“五篇大文章”

  记者了解到,在信贷总量合理增长、结构优化的同时,北京市金融系统通过增强不同领域政策举措之间的统筹和联动,深入推进金融“五篇大文章”,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这一举措旨在提升金融服务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据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信贷政策管理处处长贺杰透露,在科技金融领域,截至3月末,累计支持银行投放符合再贷款支持条件的贷款597亿元,带动了科技型企业贷款较快增长。全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2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1%。这些数据表明,科技金融政策在推动科技型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绿色金融方面,截至一季度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2.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400.3亿元。全市非金融企业累计发行绿色债券超8900亿元,年内累计发行241.2亿元,规模居全国前列。这显示出绿色金融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

  在普惠金融方面,截至3月末,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05万亿元,同比增长12.4%;涉农贷款余额6083亿元,同比增长9.8%;创业担保贷款余额126亿元,同比增长71%。这些数据显示出普惠金融在支持小微企业和农村地区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养老金融方面,北京地区银行网点适老化改造完成率已接近99%。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首都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及消费场景的信贷支持。3月末,全市文化产业贷款余额2013亿元,同比增长12.3%;旅游产业贷款余额达到3080亿元,环比再创新高。这显示出养老金融和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在数字金融方面,截至目前,北京地区共有2家法人银行、16家全国性银行应用资金流平台开展信贷业务,拓展了新能源、科技创新、绿色制造等多个业务场景,有效弥补了传统审贷手段无法有效识别企业运营情况的短板,显著提升信用贷款投放能力,累计支持贷款24.8亿元。这表明数字金融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覆盖面方面的巨大潜力。

  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落地见效

  202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三部门联合推出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推动上市公司积极运用回购、股东增持等工具进行市值管理。这一政策在支持和服务上市公司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贺杰透露,截至目前,辖内各银行已经与93家上市公司或其主要股东达成明确合作意向,总金额186.5亿元,已累计发放贷款54笔,总金额142亿元。这些资金有效支持了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平稳运行。

  辖区内代表银行也在现场分享了实践路径。中信银行北京分行副行长景龙在发布会上表示,该行通过打造综合服务体系,建立“回购增持+市值管理”的专项服务,并通过“主动授信+差异授权”的方式实现股票回购增持项目流程的提质增效。实现最快2周以内从贷款承诺公告到首笔增持回购交易,确保上市公司及其股东把握关键股票交易窗口。

  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副行长鲍晓晨在现场透露,该行已设立“回购增持服务直通机制”,对于紧急需求,最快可在1天内上会审批。自4月7日起,累计对接企业资金需求超过300亿元。以某央企集团增持旗下上市公司项目为例,该行从需求对接、审批上会到出具《贷款承诺函》仅用时1.5个工作日,刷新了北京地区的业务办理纪录。

  在风险防范方面,鲍晓晨表示,一方面,确保贷款资金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严格按照账户和资金管理要求进行放款,并加强贷后管理监督;另一方面,严格遵守信息隔离规定,防范内幕交易,杜绝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违法违规行为,有效防控各类风险。这些措施确保了贷款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