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强化代销业务监管
AI导读: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强化代销业务监管,对代销业务进行全流程严格规范。办法提高了银行准入核查和管理成本,对中小银行和私募基金行业影响显著。
明明是理财产品却声称“保本高息”,金融产品“一卖了之”“无人售后”……这些商业银行在代销产品时的不合规现象、灰色地带未来将得到有效遏制。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印发《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强化代销业务监管,对代销业务进行了全流程严格规范。
该办法强化了商业银行对合作机构和产品准入的管理责任,使得商业银行代销产品的准入条件变得更加严苛和复杂,提高了银行的准入核查和管理成本。因此,银行可能会更倾向于代销标准化的产品,一位资管行业渠道人士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对于中小银行而言,代销业务的影响尤为显著,因为监管要求未设理财公司的中小银行压降资管产品规模,面临“清盘”的中小银行只能将代销业务视为“唯一出路”。然而,本次办法要求对代销产品进行资产穿透,并获得高级管理层批准,这将增加合规成本,预计后续诸如信托等非标产品的代销规模将会压缩。
此外,办法还明确了商业银行代销涉私募基金产品的标准,对私募基金行业的影响不容小觑。对于代销产品投向私募投资基金,或者聘请私募基金管理人担任投资顾问的代销产品,商业银行产品准入标准应当包括但不限于:其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规模合计不低于五亿元、管理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合计不低于三亿元。这一规定旨在禁止通道业务,并对相关私募基金管理人提出底线要求,降低投资者购买私募基金产品的风险。
卓德投资副总经理李进表示,办法的出台标志着私募基金代销市场从“野蛮生长”进入“规范发展”阶段。未来,银行可能会因合规成本增加而减少代销规模,而私募机构则需要构建多元化渠道网络,以应对券商、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重要性上升。同时,为压实银行的“看管”责任,办法明确要求在产品存续期间,强化商业银行在代销产品存续期应尽的义务,商业银行应当督促合作机构按照规定披露代销产品相关信息。
业内人士指出,是时候重新审视银行代销业务了,以确保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