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分化,债券投资策略成关键变量。部分银行靠处置债券兑现浮盈,但“吃库存”难长久。下半年,银行需提升交易能力,灵活运用利率衍生品工具,增强抗风险能力。

  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银行之间非息收入分化明显,银行债券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起落加剧,影响整体营收表现。其中,债券投资策略成为关键变量,银行债券投资表现直接影响非息收入。

  业内人士认为,部分银行依靠处置存量债券兑现浮盈,短期内稳住了利润表现,但“吃库存”难以长久,下半年银行债券投资将更考验交易能力与风险对冲水平。债市波动成业绩关键变量,上半年,A股上市银行在其他非息收入方面出现明显分化。多家银行受债市波动影响,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投资收益大起大落,拖累整体营收增速;也有部分银行通过债券处置和投资收益实现业绩逆势增长。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以来债市先跌后涨、宽幅震荡,成为决定各家银行非息表现的关键变量。

  2024年上半年,江苏银行实现投资收益80.84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20.46亿元,分别占营收19.42%和4.91%。但到了今年上半年,江苏银行实现投资收益79.6亿元,同比减少约1.25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2.26亿元,同比减少约22.72亿元。根据公开数据大致测算,如果这两项收益并未减少,该行今年上半年营收增速有望超过13%。

  今年上半年,南京银行投资收益80.86亿元,同比增长23.05%,为非息收入的绝对支柱;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17.14亿元,同比下降60.13%,明显拖累整体非息收入。

  与此同时,张家港行则“双双报喜”,投资收益8.67亿元,同比增长27.57%;公允价值变动收益0.82亿元,同比增长33.65%,市场环境给其带来正面贡献。

  总体来看,银行上半年其他非息收入方面呈现出鲜明分化,有的因投资收益下滑拖累非息收入,有的虽依靠债券处置推高投资收益,却因公允价值变动转负而受挫;也有少数银行展现出较强的交易能力,实现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双增长。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了解,尽管部分银行上半年投资收益同比大幅增长,但其收益增长的主要来源并非频繁的波段交易操作,而是通过出售此前配置的债券资产,兑现账面浮盈,从而在财务报表中确认为当期收益,带动利润提升。业内人士分析称,这背后不仅有市场策略考量,也涉及资产分类和会计处理方式。银行兑现所谓的“浮盈”,就是指把FVOCI和AC账户里的债券卖掉,把账面上涨的部分转化成真金白银计入利润。而这背后的操作逻辑并不是靠频繁交易,而是典型的“配置为主”,即长期持有为主,在合适的时点择机卖出。

  不过,这种“浮盈兑现”也并非没有限制。如果AC账户中资产出售比例过高或者卖出频繁,可能会导致存量资产的重分类,因此银行在AC账户上的操作会更克制谨慎。当前商业银行利润增速面临较大压力。在信贷需求不足、资产质量承压、净息差持续收窄,以及利润需要覆盖不良等多重压力下 ,银行需要通过实现金融投资收益,以此来维持相对可观的利润增长,从而兑现利润目标。

  展望下半年,面对市场不确定性上升与利率曲线震荡,银行债券投资策略亟待调整,要更加注重交易能力提升与利率衍生品工具的灵活运用,以增强资产管理的主动性与抗风险能力。业内人士认为,银行债券投资应从“配置为主”转向提升交易能力,以应对波动。此外,在市场震荡加剧的背景下,银行对于利率风险对冲工具的需求日益提升。常熟银行研究员王德发此前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当前银行自营投资难以在短期内完成资产结构调整,因此在面对市场波动时,更需借助利率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尤其是通过利率互换对冲久期错配风险。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