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新思路:同步推进风险处置与转型发展
AI导读: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同步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与转型发展,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分类化解风险,完善中小金融机构功能定位和治理机制,推动差异化、内涵式发展,为中小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路径。
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迎来新思路。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同步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与转型发展,综合运用补充资本金、兼并重组、市场退出等手段分类化解风险。同时,完善中小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治理机制,推动其实现差异化、内涵式发展。
相较于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提出的“同步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是一个新亮点。此外,还具体提到了补充资本金、兼并重组、市场退出等多种风险化解方式。业内专家指出,这不仅为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提供了新视角,更为其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强调风险化解与转型发展的协同推进。
“态度更积极,措施更全面。”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表示,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加凸显了风险化解与转型发展的整合推进,不再孤立看待风险化解,而是与长远发展紧密结合。
过去一年中,省联社改革、村镇银行合并等步伐加快。据悉,高风险机构集中的地区已制定具体改革化险方案,正按照“一省一策”原则稳步实施,一批高风险机构得到有效处理。回顾2024年,四川、广西、海南等地的省联社改革方案落地,省级机构成立开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布局持续优化,改革成果逐步显现。
“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思路已清晰,模式成熟,风险持续收敛。”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指出,随着各地省联社改革的完成,此轮改革化险的重点将从风险化解转向长期可持续发展。
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分类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有助于平衡风险处置与市场稳定。曾刚认为,一方面,通过补充资本金、兼并重组等方式增强机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完善市场退出机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避免“僵尸银行”存在。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分析指出,补充资本金主要针对风险较小或无风险但需要转型发展的中小金融机构,增强其抵御风险的同时实现进一步发展;若资本金不足,则需进行兼并重组;另一种方式是市场退出,预计今年中小银行法人机构数量将减少。
在资本补充方面,董希淼认为,在推进大型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同时,也应支持中小银行建立资本补充长效机制。拓宽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提高其资本补充能力,从而通过持续的资本补充增强发展的稳健性,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他进一步建议,可优化股东资质条件,简化审批流程,支持中小银行引进合格股东增资扩股;放宽准入条件,支持中小银行发行优先股、永续债、可转债、二级资本债等;加大力度支持更多优质中小银行上市,以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民营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
完善功能定位和治理机制,实现差异化、内涵式发展,被业内视为中小金融机构长远转型发展的关键。
曾刚强调,通过差异化发展,地方中小银行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避免同质化竞争;而内涵式发展则注重提升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从根本上增强竞争力。防范金融风险与推动转型发展并重,不仅有助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也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