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在利率持续走低的当下,银行理财市场正经历变革,多家机构下调业绩比较基准成为市场焦点。低利率环境使得理财产品底层资产收益率不断走低,传统投资策略面临挑战。理财公司需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通过多元配置资产和投资者教育应对市场变化。

在利率持续走低的当下,银行理财市场正经历着深刻变革。从年初至今,贵阳银行“爽银财富”系列、民生理财、招银理财等纷纷调整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调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低利率环境使得理财产品底层资产收益率不断下滑,传统投资策略和盈利模式面临挑战,业绩比较基准的下调既是对理财产品未来收益的重估,也是理财公司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的举措。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理财公司正面临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的转型。

多家机构调整业绩比较基准

低利率环境下,理财产品底层资产收益率持续下滑,多家银行及理财公司频频下调业绩比较基准。2月23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包括贵阳银行、中银理财、招银理财、华夏理财、民生理财在内的多家机构,均对旗下部分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进行了调整。

贵阳银行近日发布公告,将于3月起对“爽银财富”系列部分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进行调整,涉及爽银财富-爽钻180、爽银财富-周周宝等多款产品。中银理财、招银理财、华夏理财、民生理财等也先后进行了类似调整。

业绩比较基准是银行根据产品往期表现或同类型产品历史业绩计算出的预估收益,不代表产品未来实际表现。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理财公司通过调整业绩比较基准,更准确地反映产品未来收益预期。

1月13日,民生理财发布公告称,将民生理财贵竹慧赢添利固收增强半年定开1号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调整为2.7%—3.1%,较此前下调了10个基点。招银理财也将招睿卓远系列一年定开9号增强型固定收益类理财计划的业绩比较基准进行了调整。

中银理财更是宣布,将于7月21日起调整36只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包括多个固收类产品系列,下调幅度较大。

理财公司人士指出,固收类产品收益率普遍下降,促使业绩比较基准下调。此外,理财公司还会根据市场情况调整投资策略,如增加短期产品配置或减少高风险资产投资比例,进而影响整体组合的预期收益率。

业绩比较基准的多元展示

“资管新规”前,理财产品多为预期收益型,预期收益率是衡量产品收益的关键。随着金融市场变革与规范,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打破刚性兑付,业绩比较基准成为新的衡量标准。

业绩比较基准不再提供确定性收益承诺,而是基于投资策略、资产配置及市场情况等因素提供收益参考范围。目前,业绩比较基准有单一数值型、区间数值型、基准利率或市场利率型、指数或指数组合型等多种形式。

单一数值型如某理财产品标注业绩比较基准为2.1%,让投资者直观了解产品表现水平。区间数值型如2.5%—3.5%,让投资者对收益波动范围有心理预期。基准利率或市场利率型与市场利率挂钩,如参考央行基准利率、国债收益率等。指数或指数组合型则以特定指数为参照,业绩表现与指数走势密切相关。

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2月10日—16日,全市场理财产品新发行数量环比增长33.18%,但业绩比较基准普遍下调。封闭式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2.67%,环比下跌0.01个百分点;开放式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2.35%,环比下跌0.34个百分点。

分析师指出,业绩比较基准下调反映产品预期收益可能降低,但不意味着实际收益率就会下降。若理财公司优化投资策略,合理调整资产配置比例,实际收益率仍有可能维持在较高水平。

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

银行理财市场逐渐走向规范,监管加强使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投资运作更透明合规。投资者观念转变,理性投资意识增强,理财公司运营也更加稳健。

截至2025年2月19日,银行理财市场存续产品总量达40946款,存续规模总计30.34万亿元。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预测,2025年理财规模大概率保持正增长,但增速会放缓。面对资产荒与收益率下行压力,增配权益资产是大势所趋。

理财公司需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通过资产端能力重构与负债端服务升级,破解低利率时代增长悖论。下调业绩比较基准是理财公司应对市场变化的主动选择,低利率环境下,理财公司需通过多元配置资产、分散风险,适度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提升整体收益。

同时,加强投资者教育,提升投资素养,帮助投资者了解低利率环境下的投资策略、市场风险等知识。普益标准研究员指出,中小银行逐步退出理财发行市场后,理财公司有望接触到更多地方性优质资产,拓展资产配置深度与广度。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