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今年上半年14家上市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减少,消费者持卡理念转变,银行信用卡业务从粗放发展迈向精细化运营,监管加强且面临移动端信贷工具竞争。

今年上半年,银行信用卡数据集体“缩水”,信用卡市场变化显著。数据显示,14家上市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较年初减少1975.72亿元,这一数据凸显了信用卡市场的调整态势。

随着消费者持卡理念从“贪多”到“求精”,信用卡市场也从粗放发展阶段迈入专业精细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银行机构不再片面强调发卡量,而是更注重产品与客群、场景的精准匹配,同时加强额度管理,以实现风险控制和经营效率的提升,信用卡发展进入新阶段。

持卡理念从“贪多”到“求精”

  最近,“信用卡正在被年轻人抛弃”的话题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广泛热议,年轻人持卡理念转变明显。

  一位用户发帖称:“虽然每张卡都有5万元以上的额度,但真心不想要了。今年注销了所有信用卡,几万、十几万甚至二十几万的积分也全都不要了。不想再被五花八门的卡片绑架自己,简单的财务状况反而减轻了我的心理负担。”

  这样的声音并非个例。上半年银行披露数据显示,14家上市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合计7.52万亿元,较年初减少1975.72亿元,整体下降2.56%,其中11家银行出现余额收缩;在12家公布数据的银行中,信用卡消费金额合计11.47万亿元,同比下降11.05%,信用卡市场面临挑战。

  这一现象背后,是消费者持卡理念的显著转变:从曾经的“贪多”逐渐转向“求精”。过去,不少人热衷于收集不同银行、不同类型的信用卡,认为卡片越多,消费选择和优惠就越丰富。然而,随着年轻人对财务健康和消费理性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信用卡理性消费成为趋势,他们开始更加注重信用卡的实际使用效益和自身负担能力,而非盲目追求数量与额度。精简持卡、理性消费,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理性消费和权益缩水

  记者调查发现,对于消费者来说,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其更倾向于减少依赖信用卡透支的消费。这一转变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尤为明显,他们变得更看重性价比和实用性,对信用卡的使用也更为克制。

  这些消费者往往只保留1—2张场景覆盖最全、核心权益最实用的信用卡。比如,一张信用卡在餐饮消费方面有较大的优惠,另一张在出行方面提供机场接送、航空意外险等实用权益,对他们来说,这两张卡就能满足大部分的生活需求。而那些使用率低、权益不实用的信用卡,则被列入注销名单。

  除了普通用户,曾经的“羊毛党”也大部分撤离战场。

  “以前大家爱多卡薅羊毛,现在发现卡太多麻烦,权益还缩水,积分难攒、优惠变少,都没甜头了,所以就想断舍离。”一位长期研究信用卡权益的消费者表示。

  曾经,银行通过丰富的开卡礼、积分兑换、消费返现等活动吸引用户,但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让利政策的影响,银行盈利能力承压,信用卡权益缩减成为现实,不得不缩减信用卡业务的市场投入和权益支出。

银行信用卡业务

  迈向精细化运营

  一方面,监管机构对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以建设银行为例,据了解,2025年上半年共查处POS机套现案例超过32万起,显示出监管的高压态势;“沉睡账户”清理工作也在不断推进,信用卡市场发卡总量以及各大银行的交易金额均呈现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与传统的信用卡相比,以花呗、白条为代表的新型移动端信贷工具更灵活便捷,层出不穷。它们申请流程极度简化,用户无需提交繁杂材料,仅通过手机几步操作就能开通,额度评估也更灵活。这些产品广泛覆盖线上线下多场景,还款支持一次性、分期和自动扣款,极大降低了逾期风险。这类移动信贷服务快速在年轻群体中普及,不断抢占信用卡的市场份额。

  在这种情形下,不少银行正调整信用卡业务,从追求发卡规模转向更加精细化的运营。银行不再片面强调发卡量,而是更注重产品与客群、场景的精准匹配,推出更细分的产品类型。同时,加强额度管理,注重信用额度与持卡人实际还款能力的动态匹配,实施更灵活的额度调整策略,并将资源更多倾斜于优质客群,实现风险控制和经营效率的双重提升。

  据有关统计,截至2025年8月末,年内已有52家银行信用卡分中心获批终止营业,其中仅自8月以来就有7家被关闭。其中,包括国有行、股份行等。

  此外,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平安银行等已表态要在持续推进高质量获客、精耕优质客群、精细化存客经营等方面发力。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