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8月以来,北京、上海、深圳楼市政策调整,深圳限购政策调整超预期,包括限购范围收窄、人群放宽等。同时,深圳放开企事业单位购房限制,政策力度大旨在稳定楼市,吸引外地人群购房,提高人口集中度,助力市场稳定发展。

  8月份以来,一线城市楼市政策调整成为焦点,北京、上海、深圳这三个一线城市相继调整了楼市政策,共同点就是收缩了限购政策的空间,比如京沪深三地户籍居民家庭在外围(北京五环外、上海外环外、深圳原特区外和罗湖区)购买住房不限套数,深圳缴纳1年及以上社保或个税的非户籍居民在非限购区也不限套数,盐田、大鹏两区“不再审核购房资格”,单身人士比照家庭条件执行等,楼市政策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

  深圳限购政策的调整略超预期:一是限购范围大幅度收窄,作为特区的罗湖区也退出了限购;二是限购人群历史性放宽。去年9月30日的新政中,深圳对居民家庭购房还有限制,比如深圳二孩及以上户籍家庭才能在非限购区多买1套,符合1年社保的非深户家庭可在非限购区只能买1套,现在这些限制放开了;三是单身人士过去购房有两个硬性条件,即“年满35岁、只能买1套”,现在则比照家庭执行,可以购买的套数明显增加了,这一调整无疑为楼市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

  另外,深圳还放开企事业单位购房限制。在新限购区域范围内,满足设立年限满1年、在本市累计缴纳税款金额达100万元、员工人数10名及以上的企业即可以购房,且不受套数限制。同时,在利率定价机制安排方面不再区分首套住房和二套住房,这一点与上海类似,进一步体现了楼市政策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深圳政策力度较大,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深圳楼市调整幅度比较大,二手住房价格下跌持续时间更长,从2021年5月份即开始下跌,到现在整体下跌了4年多,且最近数据显示7月份下跌0.9%,也在70城跌幅榜的前十位。其次,从供地、开工、投资来看,深圳跌幅也比京沪要大。比如,深圳未进入今年上半年土地出让金前20城市中,京沪杭蓉等排在前面。这对于深圳补齐民生短板、推进外来人口本地化、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甚至城市抢人才、提升城市竞争力等方面,都会形成明显的制约,楼市政策的调整也是为了应对这些挑战。

  另外,“十三五”到“十四五”期间,深圳在外围供地规模比较大,占比达70%以上。目前来看,外围区域新房供给去化周期长、价格下跌幅度比较大,且已形成了价格下跌、预期观望,新房和二手房相互竞价甚至踩踏的非理性局面。经过长达4年多的下跌,深圳很多区域房价相比高峰期下跌在40%-50%之间。此次政策调整可以释放“看好未来”的需求,即经过前期充分调整,部分人群可能认为住房价格已到触底、探底的阶段,可以缓解当前市场的非理性局面,楼市政策调整对市场有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外地人群来深购房,提高深圳的人口集中度、集聚度,从而更好发挥深圳都市圈核心在楼市稳定、投资稳定、经济稳定等方面经济大市的作用。深圳的包容性比较强,对外来人口吸引力比较大。此次政策调整可能吸引周边珠三角或广东其他城市,甚至外省人群前来买房,为楼市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目前来看,政策基调开始转向稳定核心城市,并期望据此带动核心区域及全国市场。由于核心城市人口集中度高,就业机会多,无房户也多,随着房价调整、购房资格松绑、购房成本降低,一线城市量价的稳定性会逐步夯实,这无论对于接下来传统的楼市“金九银十”,还是年底收官、全年楼市的稳定都至关重要,楼市政策调整将助力市场稳定发展。

  重点城市的楼市是重中之重,它关系到围绕其进行要素交换和市场循环的整个都市圈的稳定,反映了楼市深刻调整和结构性变革,其止跌回稳与行业积累的问题、自身动力修复、经济基本面夯实等密切相关。目前来看,除了针对市场的纾困,政策重点开始转向市场自身动力和基本面。由此,经过持续近4年的调整,市场将进入探底企稳的阶段,楼市市场未来可期。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