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今年以来,地方新增专项债正加速投向房地产领域,但仍面临收购标准不明确、定价机制模糊、收购主体单一以及资金平衡难度大等问题。为充分发挥专项债收储政策的效能,优化政策设计势在必行。

  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地方新增专项债正加速投向房地产领域。数据显示,今年4月全国地方政府新增发行的1763亿元专项债中,明确主要投向房地产的规模为336亿元,环比3月份增加了30%。其中,土储类新增专项债同样快速审批,4月土储类专项债规模达到210亿元,累计发行517亿元。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土地出让收入锐减,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显著加大。

  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专项债收储闲置土地政策的启动,旨在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市场结构,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这一举措对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媒体披露的数据充分显示,专项债收储存量闲置土地已取得初步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收购标准不明确,定价机制模糊。各地在收储闲置土地时缺乏统一的定价标准,部分地方政府倾向于按市场评估价或土地成本价“就低”确定收购价格,导致房企接受度不高,影响了收储进度。

  其次,收购主体单一,市场化参与不足。当前土地收储主要依赖地方政府和城投平台,市场化机构参与度较低,导致收储效率低下。

  再者,资金平衡难度大,偿债机制待完善。专项债资金需以土地未来收益作为偿债来源,但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期,土地出让收益存在不确定性,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为充分发挥专项债收储政策的效能,优化政策设计势在必行。应明确收购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简化收储程序,提高行政效率;鼓励多元化收购主体参与,拓宽资金来源;优化资金使用结构,确保资金高效利用。

  此外,中央政府可考虑给予政策支持,如提供贴息贷款或增加专项债额度,以缓解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同时,加强对专项债使用情况的监管和评估,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率。

  加快专项债收储闲置土地,不仅是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只要打通堵点,激发市场活力,就能充分发挥专项债在土地收储中的作用,为房地产市场的止跌回稳和新模式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系特约评论员)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