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增专项债加速投向房地产,面临多重挑战需优化政策
AI导读:
今年以来,地方新增专项债正加速投向房地产领域,但仍面临收购标准不明确、定价机制模糊、收购主体单一以及资金平衡难度大等问题。为充分发挥专项债收储政策的效能,优化政策设计势在必行。
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地方新增专项债正加速投向房地产领域。数据显示,今年4月全国地方政府新增发行的1763亿元专项债中,明确主要投向房地产的规模为336亿元,环比3月份增加了30%。其中,土储类新增专项债同样快速审批,4月土储类专项债规模达到210亿元,累计发行517亿元。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土地出让收入锐减,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显著加大。
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专项债收储闲置土地政策的启动,旨在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市场结构,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这一举措对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媒体披露的数据充分显示,专项债收储存量闲置土地已取得初步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收购标准不明确,定价机制模糊。各地在收储闲置土地时缺乏统一的定价标准,部分地方政府倾向于按市场评估价或土地成本价“就低”确定收购价格,导致房企接受度不高,影响了收储进度。
其次,收购主体单一,市场化参与不足。当前土地收储主要依赖地方政府和城投平台,市场化机构参与度较低,导致收储效率低下。
再者,资金平衡难度大,偿债机制待完善。专项债资金需以土地未来收益作为偿债来源,但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期,土地出让收益存在不确定性,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为充分发挥专项债收储政策的效能,优化政策设计势在必行。应明确收购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简化收储程序,提高行政效率;鼓励多元化收购主体参与,拓宽资金来源;优化资金使用结构,确保资金高效利用。
此外,中央政府可考虑给予政策支持,如提供贴息贷款或增加专项债额度,以缓解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同时,加强对专项债使用情况的监管和评估,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率。
加快专项债收储闲置土地,不仅是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只要打通堵点,激发市场活力,就能充分发挥专项债在土地收储中的作用,为房地产市场的止跌回稳和新模式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系特约评论员)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