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全国计划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4万个,实际完成5.8万个。改造工作重点解决居民需求,提升居住环境。随着老旧小区环境改善,周边商业活力增强。未来老旧小区改造将进入多模式创新、多机制支持的新发展时期。

  全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最新数据,2024年全国计划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4万个,而实际完成数量达到了5.8万个,超出预期目标。

  自2019年中央部署实施城市更新以来,全国已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近28万个,惠及超过1.2亿居民,加装电梯超过13万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明确指出,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都将纳入改造范围,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灵活实施改造方案,同时鼓励地方探索居民自主更新改造老旧住宅的新模式。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不仅全面提升了小区和社区的居住环境、设施条件及服务功能,还显著增强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及安全感,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改造工作重点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倪虹部长强调,“先体检、后更新”已成为城市更新的共识,通过给老旧小区“体检”,精准识别居民的需求,从而确定改造方向。

  以重庆市江北区塔坪片区为例,该区域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坚持“边检边改”,针对居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如飞线下地、隐患消除、雨污分流等,实施了一系列改造措施,并推动了住宅改造、小微活动广场建设、社区食堂配建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北京市平谷区南小区,针对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职工家属楼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以精细化管理的“绣花功夫”,开展了厨房卫生间上下水改造、自行车棚改造等工作,有效解决了小区停车位紧缺、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分院院长范嗣斌认为,政府主导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的同时,还应鼓励和引导居民自主更新老旧住宅。杭州、北京等地已在此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政府引导、居民共治”的模式,既解决了资金问题,又激发了居民的共建意识。

  随着老旧小区环境的改善,周边商业和经济发展活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许多老旧小区不仅成为了高品质的生活宜居地,还吸引了新兴产业入驻。

  重庆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通过注入新产业、引入新居民,增强了老旧小区的活力和“造血”功能。例如,江北区塔坪片区改造后,成为了一个潮流文创街区,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打卡。

  在探索改造长效机制方面,各地也在积极尝试。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表示,城市更新蕴含巨大市场潜力,需要建立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可持续模式。

  湖北省武汉市知音东苑老旧小区改造中,当地政府加强政策支持,统筹多方资金,引入了区属国有企业进行投资,取得了良好效果。

  业内专家指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在带动经济增长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未来将进入多模式创新、多机制支持、多要素保障、多主体参与的新发展时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组织开展“回头看”,检视已改造小区的长效管理机制运行情况,确保改造效果长期保持。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