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报告发布
AI导读:
11月27日,同方全球人寿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联合发布2024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居民退休准备指数为5.53,金融素养与退休准备指数正相关,养老金融产品需求低风险偏好高,个人养老金制度仍有优化空间。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陈佳怡)11月27日,同方全球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携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共同揭晓了2024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该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居民的退休准备指数为5.53,与去年持平,显示出居民在退休准备方面仍有待加强。
在构成指数的六个维度中,居民的“退休计划完善度”相较去年有所上升,从3.84提升至4.17。这一进步表明,尽管整体退休准备指数未变,但居民在规划退休生活方面正逐步走向成熟。
发布会现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冯润桓深入解读了报告内容。在退休财务准备方面,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以及银行储蓄或低风险理财产品成为覆盖率最高的四种方式。冯润桓指出,收入水平是影响个人养老金账户开通意愿的关键因素,高收入人群通常具备更强的财务规划能力,更愿意为未来的养老生活进行投资。
报告还显示,金融素养与退休准备指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随着个人金融知识的提升,其退休准备指数也相应提高,这凸显了加强金融教育、提高公民金融素养在增强退休保障方面的重要性。
在养老金融产品需求方面,受访者普遍表现出低风险偏好和高流动性偏好,对投资收益和财富传承等个性化需求相对较低。在收益水平或流动性相近的情况下,受访者更倾向于选择养老保险作为养老投资品种。
报告认为,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在优化空间和发展潜力方面依然巨大。在产品供给层面,应推动产品创新与多样化发展;在信息教育层面,应加强居民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认知和理解。
本次调研恰逢延迟退休政策出台,报告针对不同延迟退休场景下的退休准备和决策偏好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在自愿原则下,受访者的年龄与预期退休年龄呈正相关,有子女的受访者与预期退休年龄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在个人主观评价方面,预期退休后余寿较长的受访者更倾向于较早退休,而个体主观风险承受能力较强以及时间偏好更强的受访者则更倾向于延迟退休。
冯润桓教授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储备需求将显著增加,这为养老金融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政府应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居民对‘三支柱’养老金体系和政策的了解;企业也应通过福利宣讲、理财教育等方式帮助员工提升金融素养;保险公司则可充分利用个人养老金制度,增强产品收益的稳健性,提高用户投资选择的灵活度。这将有助于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养老金融产品需求,推动养老金融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