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上市险企月度保费数据披露现状与思考
AI导读:
A股三家上市险企连续6个月未披露月度保费数据,引发市场关注。业内人士分析,新会计准则实施和险企经营理念转变是背后原因。未来,险企需以更科学、透明的信披指标重建投资者沟通体系。
A股三家上市险企连续6个月未披露月度保费数据引发市场关注。
近日,有投资者在“上证e互动”平台提问中国平安“今年开始中国平安没有每月对保费收入公告是什么原因”,中国平安对此回应称,切换新准则后,原保险保费收入不能完全反映保险公司尤其是人身险公司的保险服务收入情况,此项也不是目前监管要求必须披露的信息。
中国平安不披露月度保费数据并非A股上市险企个例,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也不约而同的暂停披露月度保费数据。上海证券报记者注意到,上述三家险企最新保费数据披露时间是在今年1月份,这意味着三家险企已经连续6个月未披露保费数据。此外,A股上市险企中,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依旧在披露月度保费数据。
在业内人士看来,上市险企月度保费数据“消失”背后有两大原因:一方面是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原保险保费收入数据的“含金量”降低,披露的意义和价值降低;另一方面是险企经营理念正从“唯规模论”向“唯价值论”转变。
实际上,新会计准则要求将保费收入分期确认并剔除投资成分,原保险保费收入与险企的真实收入脱钩,披露原保险保费收入数据对投资者判断险企业务价值并不具备直接意义。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王向楠看来,保费收入能较好反映业务规模,但是对效益、服务等方面情况的反映非常有限。因此,减弱公众对保费收入指标的关注,为企业和行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营造更好环境。中国平安表示,保险经营每个季度都有波动,短期数据对投资者价值不大,公司更注重价值指标,而非规模指标。
不过,披露月度保费数据是上市险企加强与市场沟通、展现经营情况的重要方式,尤其保险公司业务结构复杂、专业术语较多,停止披露相关数据降低了信息透明度,增加了投资者认知企业价值的难度。
“保险业务受季节、政策及长周期负债特性影响,月度数据波动易误导市场,且披露成本高。上市险企暂停披露月度保费数据反映行业偏重经营稳定性,避免短期干扰,但暴露信息披露与投资者需求错位,长期削弱市场信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告诉记者。
未来,能否以更科学、更透明的信披指标重建投资者沟通体系,将是检验险企信披质量的关键。有业内人士认为,《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提出“增强信息披露质量和透明度”,上市险企作为保险行业的代表,肩负着培育消费者和投资者认知的重任,及时有效的披露月度和季度等短期经营数据,不仅有利于展示公司价值、做好市值管理,也有利于与公众建立长期互动关系,帮助其更好地认识行业。
龙格认为,险企信息披露需要平衡监管要求、信披成本、投资者沟通价值等各方面。从长期来看,主动披露短期数据利大于弊,可以建立投资者信任,同时让投资者看到保险业的独特价值。
“建议上市险企采用多元化、精细化的信息披露工具。”龙格说,可以分产品线、渠道披露季度数据和长期指标,用图表解读数据背后的业务逻辑,比如新单结构、资产负债匹配等情况。
王向楠建议,上市险企可以披露更多保费收入结构指标,比如期缴、趸交等反映业务持续性的指标;投资收益、经营成本、新业务价值与新业务价值率等效益指标;投诉率、理赔时效等服务质量指标;偿付能力充足率、重要风险领域敞口等风险指标。这样能引导公众更全面关心公司的发展状况。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