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再产险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科技保险引领创新发展
AI导读:
近年来,中国企业加快全球布局,再保险行业迎来机遇与挑战。中再产险加强能力建设,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风险保障,并积极探索科技保险创新路径,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近年来,中国企业加快全球布局,“走出去”浪潮逐步形成。在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之际,再保险行业也迎来机遇与挑战,尤其在保险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领域表现显著。
近日,中再产险总经理王忠曜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公司将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提升风险管理服务水平、强化网络建设,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好更全面的风险保障。同时,在科技保险领域,作为中国再保险市场的主力军,中再产险深切感受到科技创新发展对保险业提出的全新要求,也正在积极探索适应这一变革的创新路径。
助力中企“走出去”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在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企业5.2万家。如此庞大的数量,需要再保险行业主动作为,织密中国海外利益安全网。
“这给我们带来了机遇。”王忠曜表示,行业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例如,引入国际承保技术和经验开发产品、弥补保障空白,强化海外风险评估,打造海外风险观测及预警体系,搭建海外服务网络强化对“走出去”企业的海外风险保障。
但王忠曜也坦言,在助力中国企业出海方面,目前再保险市场也面临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等挑战,比如在人才方面,目前国内保险业经营海外业务的团队以国内团队孵化为主,缺乏针对“走出去”风险的专业化、体系化队伍建设。
谋定而后动。王忠曜称,公司将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和创新、提升风险管理服务水平、强化网络建设,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好更全面的风险保障。
举例来看,当下保险企业正借助新能源车险“出海”,中再产险致力为险企“出海”战略赋能,包括共建数据平台、共享全球网络、创新再保方案、推动标准输出等。10月22日,中再产险与现代保险在上海国际再保险会议上正式签署新能源车险出海业务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打造基于数据驱动的海外新能源汽车保险解决方案,这也构建了“直再融合+产业融合”的中国新能源车出海国际保险合作新模式。“我们愿与行业携手,将公司在新能源车险领域的实践经验逐步转化为国际认可的‘中国再保险方案’。”王忠曜进一步说。
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当下,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科技创新等战略领域快速发展,大量新兴风险保障需求持续释放,科技保险也成为业内“兵家必争之地”。
据介绍,科技保险可分为科技活动保险和科技主体保险两大类别。前者承保的是研发、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等“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后者承保的是“创新组织”自身的运营风险。这两类业务在风险特质上与传统保险有着显著区别,对数据积累和模型构建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科技保险不仅是新的业务领域,更是对传统风险管理体系的全面升级。作为中国再保险市场的主力军,我们深切感受到科技创新发展对保险业提出的全新要求,也正在积极探索适应这一变革的创新路径。”王忠曜表示,面对挑战,中再产险持续深化创新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推出“再·擎”、“再·安”、“再·途”、“再·耘”等行业服务平台以及国产汽车芯片、无人驾驶航空器等定价模型,持续为行业输出风险减量管理技术、产品和方案,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也为再保险行业提供了助力。王忠曜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机器学习方法、自动化系统等热门技术的应用将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这一观点已在全球再保险人中形成共识。新兴技术的应用将提升行业的服务能力和发展质效,包括提升风险定价水平与效率、提升客户响应速度、提升运营效率、提升资本周转效率、缩短结算周期等。
参与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
一直以来,中国再保持续深度参与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作为中国再保专营财产再保险业务的全资子公司,中再产险于2024年7月在上海临港成立中再产险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积极助力上海再保险中心实现信息集成、交易集中、标准提升。
“一年多来,我们主要在积极开展业务交易、加快系统对接与功能优化等方面支持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王忠曜介绍,今年5月,中再产险与太保产险、大地保险完成场内交易签约,签约金额超过50亿元。下一步,公司将加强已有的北京、新加坡、伦敦三大国际业务平台与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的协同联动,共同推动境内外再保险交易,加速推进特定业务在登记交易中心的线上交易和清结算,支持登记交易中心逐步实现再保险业务的集中交易。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保险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再保险具有天然全球属性,中再产险设立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也是其服务保险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次实践。
王忠曜表示,未来,中再产险将继续积极服务保险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利用好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的政策便利和平台优势,在进一步拓展国际再保险业务、参与全球风险治理的同时,积极吸收借鉴境外再保险发展经验,反哺国内市场,推动再保险领域国际国内市场双循环的良性互动。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