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应对极端天气,筑牢农户保障网
AI导读:
近期多地强降雨,保险为农户提供重要保障。各地保险机构及时查勘定损,优化理赔流程,已支付大量赔款。同时,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多层次农业保险产品体系,但农险保障网仍存短板,需规范理赔、推动科技赋能、加强数据共享。
近期,多地出现强降雨天气,农田被淹,农房、农机受损等情况频发。应对极端天气,保险能为农户提供哪些保障?目前理赔情况如何?近日,记者采访了相关负责人。
当前受灾地区的赔付情况如何?
防汛关键期,保险机构及时开展查勘定损,优化理赔流程。在内蒙古,大豆完全成本保险承保范围覆盖暴雨高风险区域,保险保额提高。灾情发生后,承保机构借助“无人机+人工智能定损”快速核定农作物受灾情况,已支付相关赔款3.89亿元。北京加大完全成本保险推广力度,灾情发生后,保险机构调集人力物力赶赴受灾地区,已赔付191件。河北金融监管局推动保险行业无差别救援,截至8月6日,农业保险受理相关报案估损1.58亿元,已赔付4074万元。
哪些保险可为农户提供针对性保障?
今年6月发布的方案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产品体系。中央财政今年继续为种植、养殖、森林3大类16个大宗农产品提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各地因地制宜推出地域性气象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产品。去年发布的指导意见鼓励推广农房巨灾保险制度。农机具保险方面,各地进行了探索,有保险机构推出农业植保无人机航空产品责任险。
筑牢农险保障网,还有哪些短板?
农业保险对增强农民收益保障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一些问题也时有发生。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庹国柱建议从规范理赔行为,推动科技赋能、加强数据共享等方面发力。近年来,新技术加快应用,有效助力农业保险实现降本增效。然而,遥感技术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缺少相关标准、规范。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不久前发布系列标准。此外,有关部门应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气象部门可与保险公司共享气象灾害数据。地方政府部门不得干预保险公司正常承保理赔。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