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保险:便利背后的风险与监管责任
AI导读:
随着数字化进程加快,互联网保险融入大众生活,但便利背后存在风险。一些平台规避风险提示,扰乱行业秩序。监管部门已出台文件,但平台仍逃避责任。平台应强化合规审查,保险公司要正视角色定位。互联网不是监管盲区,保险根基是信任,技术应用需服务于信息公开与公平交易。
随着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互联网保险正日益融入大众生活。动动手指、点点页面,即可完成投保流程。然而,便利表象之下,一些平台却借助技术手段,有意规避风险提示,导致消费者陷入“看得懂宣传、看不清责任”的尴尬境地。这不仅侵蚀了保险的信任基础,也扰乱了行业的规范秩序。
近年来,监管部门已出台多项关于互联网保险的规范性文件,明确了信息披露、销售流程、产品管理等方面的标准要求。然而,一些互联网平台在流量和利润的驱动下,打着“技术中立”的幌子,逃避自身应有的审核与管理责任,导致营销乱象频现。
互联网平台并非单纯的销售通道,理应承担起直接、具体的把关责任。
一方面,应强化平台在产品展示、销售流程等环节的合规审查,凡是主导销售的产品,平台必须承担“第一责任人”的法律义务,不能以“只是通道”为由规避监管。另一方面,要推动形成适配线上应用场景的信息披露规则,落实“要素式展示”“重点条款显性提示”等制度安排,杜绝用技术手段制造信息不对称。
保险公司要正视在平台合作中的角色定位,不能为了抢占流量就在产品审核与合规把控上不负责任地“开绿灯”。应将合同清晰度、条款透明度、用户理解度纳入产品设计与评价机制,让产品回归服务初衷。
互联网不是监管盲区,保险更不能在光鲜页面背后掩盖风险责任。保险的根基是信任,技术的应用必须服务于信息公开与公平交易,而不能成为误导消费者的工具。推动互联网保险“看得懂宣传、看得清责任”,要靠平台自觉、企业自律,更要靠制度和监管。唯有让规则立得住、责任压得实,才能让互联网保险行稳致远,让消费者真正安心放心。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