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通报2024年度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成效,中国人民保险集团等3家金融保险企业获最高等次。保险业聚焦民生关键环节,在定点帮扶地区写下“民生答卷”,通过产业扶持、消费帮扶等措施,增强地方内生发展动力,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通报了2024年度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成效考评情况。在参与考评的中央单位中,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中国人寿保险集团、中国太平保险集团3家中央金融保险企业再次获得“好”的最高等次。

  近年来,作为服务民生的重要金融力量,保险业聚焦产业、就业、教育、医疗、金融服务等关键环节,从资产负债两端持续发力,在定点帮扶地区写下了成色十足的“民生答卷”。

  在中国人保定点帮扶的黑龙江桦川、陕西留坝、江西吉安和乐安、四川红原5个县,一系列“小产业”撬动“大动能”的生动实践不断涌现。在黑龙江桦川县,中国人保支持地方企业建设日产100吨稻米油生产线,打造现代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并出资改造农产品质检中心,使其成为全国唯一的县属部级质检机构;在陕西留坝县,企业投入资金改造44座食用菌大棚,助力近30户村民增收。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以来,中国人保在5个帮扶县累计扶持产业项目100余个,捐赠资金投入产业的额度超过1.12亿元,助推“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链初具规模。

  为打通产销两端,中国人保搭建起消费帮扶平台,将4600余款土特产推向全国市场,累计销售额突破2.33亿元,助力脱贫群众将“产量”转化为“销量”。中国人保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人保将民生保障、人才支援与基层治理有机融合,持续增强帮扶“造血”功能。2024年,中国人保在5个帮扶县累计支付各类保险赔款2.6亿元,积极兜牢农业、健康等领域底线安全网;在“技能扶贫”方面,自2021年以来已培训各类基层干部与专业人才超3.6万人次,打造推动乡村振兴的人才“蓄水池”;累计选派955名挂职干部深入一线,围绕教育、医疗等民生重点,开展捐建操场、设立助学金、引入专家医疗团队等项目,用“小切口”撬动“大民生”。

  在广西龙州县、天等县和湖北郧西县、丹江口市4个定点帮扶地区,中国人寿以金融为笔、产业为墨,绘就出一幅幅鲜活的乡村振兴图景。2024年,中国人寿累计投入帮扶资金4.43亿元,招商引资超7.63亿元;通过培训“三支队伍”6275人次、开展消费帮扶近9800万元等措施,有效增强了地方内生发展动力。中国人寿还构建起覆盖保险、投资、信贷等多种功能的一揽子帮扶体系。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在涉农人身保险方面承保2.7亿人次,农险业务为1665万户次农户提供6784亿元风险保障,将“保险下乡、服务到村”落到实处。此外,该公司还向定点县投入1361万元,为近49万人提供280亿元人身保障,为10万余户家庭提供18亿元农业风险保障,助力构建防止返贫的金融防护网。在探索创新帮扶路径方面,中国人寿在天等县的“防贫四保”模式实现精准兜底;其创新的“牛脸识别”技术在肉牛养殖领域成功应用,为传统养殖插上数字化翅膀,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在甘肃两当与安徽裕安,中国太平坚持“保险+民生”双轮驱动,夯实“两地两区”的振兴根基。2024年,该公司充分发挥保险主业优势,持续扩大保障覆盖面:在两当县,推广“防返贫险”与“三户一孤一留守”大病救助保险;在裕安区,围绕皖西白鹅等特色产业推进农险服务,并创新“政银保+信用主体”模式,服务5000户AAA级信用户,精准引金融“活水”浇灌产业田头。

  保险不仅是风险管理工具,更是服务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从“输血”到“造血”、从“帮扶”到“共建”,更多“保险力量”在广袤的乡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