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保险业高管变动潮:战略升级与治理挑战并存
AI导读:
2025年上半年,保险业超50家险企高管变动,涉及董事长、总经理等关键职位。变动背后既有战略升级的主动布局,也折射出部分机构治理的深层次挑战。前海财险人事变动“一波三折”,凸显公司治理难题。科技赋能成为险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变量,复合型高管受关注。
2025年上半年,保险业迎来高管变动潮。《经济参考报》记者根据公开信息统计,超50家保险公司年内核心岗位发生人事调整,涉及董事长、总经理等关键职位。此次高管“调整潮”不仅包括中国太平、中国人保等头部集团,也覆盖一众中小险企。业内人士指出,在行业转型关键期,高管密集“迎新”背后,既有战略升级的主动布局,也折射出部分机构治理的深层次挑战。
又有险企新任高管任职资格获批。日前,北京金融监管局批复显示,核准童天喜中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任职资格。无独有偶,高大宏中国铁路财产保险自保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任职资格也获监管核准。
今年一月起,部分中小险企率先掀起“换帅潮”。中信保诚、中再寿险、前海财险纷纷迎来新任董事长;华泰人寿、国联人寿、鼎和财险等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也“迎新”。据记者统计,今年上半年,超50家险企(保险集团及子公司分别计算)公布了高管人事变动情况。其中15家险企董事长或副董事长变更;31家险企总经理或副总经理变更。
其中,中国太平、友邦人寿、东吴财险、中石油专属财险等险企迎来董事长、总经理“双调整”。以友邦人寿为例,今年3月新任公司董事长的张晓宇长期在友邦保险任职。此前长期任职于平安人寿的余宏则在今年6月出任友邦人寿总经理一职。此次“双调整”恰逢以友邦人寿为代表的“外资系”险企扩展内地市场业务之时。
大型保险集团也迎来密集人事调整。今年2月,监管部门批复尹兆君中国太平董事长任职资格。3月,监管部门批复李可东公司总经理任职资格。6月,监管部门批复罗朝晖公司副总经理任职资格。至此,中国太平半年内完成从董事长到总经理、副总经理的三重职务调整。中国太平旗下子公司也同步“迎新”,太平科技临时负责人、太平养老副总经理、太平资管副总经理均迎来新人选。
中国人保也迎来一位新副总裁。今年4月,中国人保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会议通过聘用田耕为公司副总裁的议案。部分高管任职背景获关注,今年6月,中国太保发布公告,俞斌获批太保产险董事长任职资格。此时接任太保产险董事长的俞斌任职经历颇为丰富,除出任太保产险董事长外,还担任中国太保副总裁,太保科技董事长,太保产险董事。其中,太保科技履职背景被认为是其带领太保产险提质增效的重要经历。
“科技赋能正成为险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变量。”有保险行业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行业中“复合型高管”受关注,凸显行业对科技驱动降本增效的迫切需求。该分析师认为,对于管理者而言,科技相关履职背景,有助于推动传统保险从产品设计到风控服务的全链条数字化改造,未来,具备科技运营与生态整合能力的高管,或将在行业竞争中更具战略价值。
在一众“迎新”的险企中,前海财险因人事变动“一波三折”引起市场关注。今年1月,“平安系老将”霍建梅获批出任前海财险董事长,加之此前李功霓获批出任前海财险总经理,长期缺位的公司高管终于“组队”完成。然而仅仅不到半年,李功霓于6月辞任公司总经理。7月14日,前海财险公司官网公布的信息显示,公司副总经理李玮玮也悄然退出高管名单。这一系列变动为公司治理再次带来不确定性。
前海财险高管密集变动背后,是其经营业绩承压。财务数据显示,近年来前海财险业务收入呈现波动下滑趋势,净利润也多为亏损。此外,前海财险股东也多面临困境,为公司治理带来挑战。业内人士指出,短期人事动荡易引发战略断层与风控弱化,而股权冻结、股东债务危机与高管缺位易形成恶性循环,公司治理和人才机制亟待完善,避免治理失序冲击经营基本面。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