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新“国十条”助力高质量发展,银保渠道乱象需警惕
AI导读:
国务院发布保险业新“国十条”,强调高质量发展。保险行业实现全面增长,但银保渠道存在销售乱象,如违规引入销售人员、销售误导等。需强化监管,保障消费者权益。同时,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步入全新阶段。
2024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保险业新‘国十条’”)指出,深刻把握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涵,牢固树立服务优先理念,助力筑牢经济安全网、社会保障网和灾害防控网。保险行业作为社会减震器与经济稳定器,在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保险业实现了全面增长,原保险保费收入约5.7万亿元,同比增长11.15%,较2023年上升2.01个百分点。但在我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行业乱象。近日,广东经视等媒体在“3·15”时间节点曝光多种保险领域销售乱象,为行业发展敲响警钟。
银保渠道的“灰色地带”
随着保险市场竞争加剧,保险公司为拓宽销售渠道,将银行作为重要分销网络。银保渠道在提高保险产品销售效率、扩大保险市场覆盖面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有银行网点违规引入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并任由他们冒充银行职工向储户推销保险。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取消了银行网点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数量限制,但这也可能加剧销售乱象。需强化“报行合一”政策,严控佣金上限,防止手续费恶性竞争。
同时,银保渠道的销售人员还会通过销售话术误导储户,刻意混淆“存款”与“保险”的区别,刻意隐瞒保险属性,以“存钱送保障”“利息高于定期存款”等话术诱导储户购买保险产品。对于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对外经贸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指出,因为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利益深度捆绑,导致银行泄露储户信息、默许保险人员冒充员工,保险公司则利用储户对银行的信任,通过话术误导诱导中老年人投保。同时,监管处罚力度不足、消费者金融知识薄弱也进一步加剧了问题。
销售误导催生退保黑产
保险销售中的常见误导行为还包括承诺“保本保息”。部分保险销售人员为达成业绩,口头承诺“保本保息”,误导消费者。其销售话术往往用“相当于银行存款”“跟定期存款一样”来类比所销售的保险产品,夸大保险产品的“无风险”属性。还有销售人员会将“演示利率”说成“保底收益”,并故意强调所售产品“期满本息全返”,但绝口不提提前退保带来的高额本金损失。
龙格指出,“保本保息”类的销售误导会引发退保纠纷、损害行业信誉,甚至导致消费者资金损失。保险公司应建立销售行为可回溯机制(如双录)、定期核查话术合规性,并通过智能系统监测异常销售行为。同时需强化追责,对违规人员扣减佣金或取消资质。保险销售过程中的不规范,也为退保黑产的出现埋下了隐患。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副秘书长宋占军表示,正因为有这些不合规的销售行为,被退保黑产非法取证,一步步促成了退保黑产的出现。
金融业“大消保”体系成型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早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重要性。随后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快速发展,并逐步完善。2023年机构改革后,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证监会的投资者保护职责均被划归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管理,形成统一的金融消费者与投资者保护机构职能体系。
2024年6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人民银行、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工作安排的公告》,标志着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步入全新阶段。在保险行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制定《保险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自律公约》,全方位保障消费者权益。保险业新“国十条”也强调,要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大稽查检查力度,坚决打击严重破坏市场秩序、严重损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指导下,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于2024年3月15日正式上线金融消费者保护服务平台,至今运行已满一周年。截至目前,该平台微信小程序累计注册用户量超75万人,累计访问量近7000万人次。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