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两会期间,养老金融与长护险制度成为热议话题。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和长护险制度。代表委员们围绕养老金融产品服务完善、长护险筹资问题等建言献策,旨在推动中国式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常客”,养老保险、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已连续多年被提及。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保障需求激增的背景下,这些保险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实施好个人养老金制度,并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两会期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也强调,要进一步健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养老金融体系,持续完善相关政策,强化金融支持,推动中国式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围绕养老金融的热点难点问题建言献策,包括建立“消费关联个人养老金缴存机制”、加强个人养老金基础设施建设、制定长寿风险管理机制,以及为长护险建立独立筹资渠道等。

养老金融产品服务尚待完善

个人养老金正逐步成为缓解养老压力的关键举措。2024年,五部门联合发文,将个人养老金制度从试点城市推广至全国,税收优惠政策也同步扩大,每年缴费上限为1.2万元。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15日,我国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已突破7000万,专项产品达956款,涵盖储蓄、基金、保险、理财等多类产品。然而,尽管产品种类丰富,但个人养老金仍面临“开户积极、缴存犹豫”的现象。

为提高个人养老金开户活跃度与缴费比例,太平人寿等保险公司积极推出新产品,并建议将健康保障类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名录。同时,全国政协委员孙洁也指出,个人养老金产品结构有待优化,产品和服务需进一步完善。

探索长护险筹资新路径

长护险作为社保“第六险”,旨在保障失能人员基本生活。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已有超过1.8亿人参保,累计超过260万人享受待遇。然而,长护险的筹资问题仍亟待解决。

自2023年5月起,监管推行人寿保险与长护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多家寿险公司积极响应,不仅缓解了失能人群护理费用压力,还创新了保险服务。然而,现行试点地区普遍采用的多元化筹资结构仍主要依赖医保基金划拨或政府财政补贴,个人缴费比例过低。

为推动长护险可持续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周燕芳建议构建多元化筹资体系,为长护险建立独立筹资渠道。她提出可参考日本“40岁强制参保”机制,设计“个人+企业+财政”三方筹资模式,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同时,孙洁委员也建议实施复合式支付体系,细化支付标准,以满足不同服务内容的精细化支付需求。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