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再保险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保险,迎接市场爆发
AI导读:
太平再保险(中国)在智能网联汽车保险领域进行深入布局和创新探索,预计智能驾驶保险市场将在未来几年内迎来爆发式增长。文章介绍了智能驾驶保险的发展背景、市场现状、挑战与机遇,以及太平再保险在此领域的实践和展望。
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给保险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国内较早涉足智能网联汽车保险研究的再保险机构,太平再保险(中国)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布局和创新实践。
近日,太平再保险(中国)业务总监王明忠、精算部负责人李宏军在联合接受保通社专访时透露,目前,保险行业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所带来的新型风险保障需求日益关注,相关创新型保险产品正不断涌现。
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26年,我国自动驾驶乘用车渗透率将达到90%以上。随着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的成熟,智能驾驶保险有望成为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述负责人认为,智能驾驶保险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初期,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迎来爆发式增长。随着智能驾驶保险方案的落地,多家大型车企将陆续启动智能驾驶保险投保项目,保险规模将迅速扩大。长期来看,智能驾驶技术的成熟将推动智能驾驶保险成为行业刚需。
智能驾驶车辆的普及将对保险产品结构产生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投保主体转变和保险产品内容更加丰富两个方面。
传统车险定价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将逐渐减弱。
2025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统筹保险行业力量,全面系统研究智能驾驶、车型快速迭代等对车险经营的中长期影响。同时,北京、上海、江苏等地政府相继出台支持政策,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保险产品。此外,部分地方政府要求智能网联汽车投保商业保险,保险保障已成为智能网联汽车试点运行或上路的基础条件。
王明忠指出,尽管保险行业对智能网联汽车带来的新型风险保障需求日益关注,但在实际操作中,智能驾驶保险研发面临两大难点:一是缺乏相关经验数据,导致保险产品精确定价困难;二是缺乏统一的责任认定标准,事故责任划分模糊。
传统车辆事故认定通常依据现场勘察、证据收集和技术鉴定结果,由交警出具的《交通事故认定书》确认责任主体。而智能驾驶车辆的事故认定则更为复杂,涉及主机厂、上游软硬件供应商、车主等多个主体,需要车企配合提供智能驾驶系统状态数据以明确责任主体。
王明忠表示,随着智能驾驶使用频率的提高,驾驶行为将逐渐从驾驶员转向智能驾驶系统,传统车险定价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将逐渐减弱。
从投保人角度看,智能驾驶保险的投保人可以是车主,也可以是车企或运营方。对于L1、L2级辅助驾驶场景,车主是主要投保人;对于L3及以上高级别智能驾驶,车企或运营方可能成为主要投保人。
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将对车险产品和定价产生深远影响。智能驾驶保险方案通常针对特定场景和风险进行设计。
李宏军认为,由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性强、迭代迅速,保险公司自身难以准确评估风险,且缺乏足够的保险数据。因此,需要与汽车产业端合作解决数据和风控问题。
自2022年起,太平再保险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端的专业机构开展数据合作和技术研究,开发了智能网联汽车保险精算定价模型,用于智能驾驶风险因素评估、保险产品开发和定价。
李宏军指出,智能驾驶保险方案需根据不同级别智能驾驶的适用场景和风险特点进行设计,涵盖车身损失、第三者责任等风险保障。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进步,保险产品及服务将持续创新并迭代升级,以更好地服务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
针对智能驾驶车辆的衍生风险,可能会有新的险种出现。
根据《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3版)》中的通用规范标准,智能网联汽车的风险可分为功能安全风险、预期功能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风险以及数据安全风险四大类。
王明忠表示,智能驾驶车辆除了面临与传统车辆相同的车辆功能安全风险外,还增加了预期功能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风险等新型风险。在设计智能驾驶车辆保障方案时,需要考虑对这些新增风险的保障。
智能驾驶保险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初期,预计未来几年内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成熟和智驾保险方案的落地,保险规模将迅速提升,成为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能驾驶车辆与传统车辆在理赔服务环节也存在较大差异。王明忠指出,智能驾驶车辆保险可借助车联网技术和传感器实时数据,实现事故信息的即时上传和自动化理赔,缩短理赔周期。
王明忠认为,保险公司与车企的合作与资源共享将形成双赢局面。基于汽车行业数据,保险公司可以更精确地评估风险,制定科学合理的定价方案。车企则可借助保险公司的专业化全流程保险平台,获得专属定制化保险方案,优化理赔流程,降低维修成本,改善用户体验。
上述负责人表示,作为专业再保险机构,太平再保险将进一步与汽车产业、保险机构、高等院校、科技公司及第三方平台等开展合作,共同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保险创新生态圈,助力智能网联汽车保险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