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险预定利率动态调整:市场更趋健康理性
AI导读:
人身险业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实施,给予市场、保险公司和消费者更长时间应对利率变化。保险公司产品策略长期化,消费者购买更理性,保险市场更趋健康。
在业内人士看来,人身险业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实施后,不仅让市场有更长时间建立预定利率调降预期并消化,也给予保险公司和消费者更长的时间应对利率变化,保险公司产品策略更为长期化,消费者购买产品也更加理性。
◎记者何奎
“我们收到了8月底全部下架老产品、上架新产品的通知,现在每天忙得像启动‘开门红’销售一样,争取在产品下架之前完成保险销售指标。”一位某股份制银行上海地区的客户经理近日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该行中收业务指标量大,要求每个月都要卖几份保险。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将于9月下调,保险公司将在8月底前完成新老产品切换工作。记者调研了解到,虽然销售员营销依旧“争分夺秒”,但保险公司产品切换工作却游刃有余,有公司在上半年就做好产品备案等准备工作,并且做好了四季度再度下调分红险预定利率的准备。
在业内人士看来,人身险业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实施后,保险产品切换准备时间更长,消费者购买产品更趋理性,保险市场更趋健康。在保险新老产品切换期,消费者应警惕“炒停售”误导。同时,在保险公司大力推广分红险的背景下,消费者要关注公司实力,以及减保、保单贷款等条款的灵活性。
“根本不缺业务”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调降之际,保险营销员忙着接待客户、核保、“双录”。
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布,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较此前下调14个基点。此次研究值调降触发人身险业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意味着高预定利率产品将下架,并上架预定利率调降后的新产品,最晚切换时间是8月31日。
因此,与上述客户经理一样抓住销售窗口期,力争多卖保单的保险营销员不在少数。上海一位保险经纪人告诉记者:“现在都是客户主动找我们买保险,根本不缺业务。8月老产品再卖一波,就看今年业绩能不能超过去年了。”
消费者赶在产品切换前购买保险锁定预定利率,原因在于预定利率下调后保险产品保费将上涨。
据中泰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葛玉翔测算,以30岁男性为例,保额为1000元,缴费期限为10年,前5年的费用支出率为50%、30%、20%、5%和5%(第6年及以后没有费用支出)。传统险预定利率从2.5%下调到2.0%后,年金险、终身寿险、定期寿险、两全险和健康险对应毛保费涨幅分别为18.9%、20.8%、3.6%、7.6%和17.7%;分红险预定利率从2.0%下调到1.75%后,上述各产品毛保费涨幅分别为9.1%、10.1%、1.8%、3.7%和8.7%。
险企产品切换“游刃有余”
“我们在上半年就做好了产品备案等准备工作,这次产品切换过程非常平滑。”一家寿险公司总经理告诉记者,此次分红险预定利率只下调了25个基点,主要是考虑到如果下调过快,各销售渠道会有较大压力,不利于分红险推广。
上海一家寿险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轮的产品切换在保险公司预期之内,因此很早就做好了新产品开发备案、系统调试、渠道合作等准备工作,“我们在持续观望利率走势,将根据利率变化实时调整产品策略”。
记者了解到,此次各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调整并不同步,分红险预定利率调降幅度小于普通型保险产品和万能型保险产品,在市场利率下行的大趋势下,部分险企已做好四季度再度下调分红险预定利率的准备。
“考虑到未来市场利率还有下降的可能性,后面预定利率研究值有可能再度下调,我们做好了在四季度将分红险预定利率再下调25个基点至1.5%的准备。”上述寿险公司总经理说。
此前,同方全球人寿、恒安标准人寿等险企已推出预定利率1.5%的分红险产品。同方全球人寿表示,对产品定价利率进行调整,可以平衡风险保障,增强投资的灵活度,提升长期投资回报率,维护客户长期利益。
保险市场更趋健康
在业内人士看来,人身险业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实施后,不仅让市场有更长时间建立预定利率调降预期并消化,也给予保险公司和消费者更长的时间应对利率变化,保险公司产品策略更为长期化,消费者购买产品也更加理性。
“在市场利率下行背景下,预定利率的长期下行趋势较为明确,分红险有利于平衡险企与客户利益,未来将主导市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认为,这也倒逼险企转变竞争逻辑,从产品收益比拼转向优化服务生态和数字化体验,如养老社区、健康管理、AI核保、智能理赔等。
保险公司发展分红险是大势所趋。东吴证券发布研究报告认为,预定利率的下调将推动保险公司新业务负债成本继续下降,伴随新业务对存量的逐步稀释,存量平均成本也将逐步改善。预定利率调整后,分红险保底收益仅比传统险低25个基点,且拥有浮动收益设计,对客户的吸引力更高,预计新单业务结构加速转向分红险,而分红险占比提升将进一步缓解险企刚性成本压力。
消费者应如何应对产品切换?龙格建议,对于消费者而言,在产品切换窗口期,应审慎选择购买保险产品,警惕“炒停售”误导行为。在购买分红险时:首先评估公司实力,寻找头部险企或过往年度投资能力更强的公司;其次重视资金的流动性,关注减保、保单贷款等条款的灵活性。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