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4行情”一周年:主动权益基金业绩飞跃,长期配置成关键
AI导读:
自去年9月24日以来,主动权益基金业绩批量翻倍,公募行业韧性凸显。市场回暖下,主动与被动型基金业绩接近,长期配置价值受关注。基金经理需完善投资体系,投资者应从中长期选择好产品。
从备受市场质疑到“翻倍基”批量涌现,主动权益类基金自去年9月24日以来,许多产品都实现了业绩飞跃,展现了公募行业的强大韧性,这成为基金市场回暖的鲜明注脚。现阶段,主动、被动型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差距并不明显,市场正进一步关注主动型基金的长期配置价值,毕竟此类基金更聚焦细分优势行业及优质公司。
主动权益基金业绩回暖,“翻倍基”批量涌现
今年以来,沉寂多时的主动权益基金业绩翻身,年内超九成主动权益基金斩获正收益,业绩翻倍的产品批量涌现。自2024年9月以来,A股与港股多板块轮动上涨,红利、人工智能、银行及创新药等板块表现活跃,市场情绪显著提振。随着市场回暖,主动权益基金重回投资者视野。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18日,已有429只偏股混合型基金、112只普通股票型基金的区间业绩超100%,主要来自头部公募。

普通股票型基金近一年头部业绩产品统计(来源:Wind)

偏股混合型基金近一年头部业绩产品统计(来源:Wind)
在本轮行情中,科技板块(如AI)和医药板块(如创新药)涨势强劲。数据显示,截至9月18日,中证人工智能主题指数、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自去年9月24日以来的涨幅分别为134.77%、62.88%。近一年表现较好的主动权益基金中,不少因把握医药或科技板块机会而脱颖而出,如医疗医药行业主题产品占比过半,部分科技、先进制造主题基金也表现亮眼。
尽管不少主动权益基金仍在修复前期回撤,但短期业绩显著回升,正助推长期业绩稳健增长。从净值接近“腰斩”到创历史新高,从连续亏损到逆袭上涨,今年以来,不少主动权益基金经理走出困境,上演业绩翻盘大戏。Wind数据显示,超800只主动权益基金复权单位净值在近一个月创出历史新高。
不过,业绩短期向好与基金发行市场局部活跃,仅是重塑投资者信心的开端。对于公募基金而言,若想真正迎来行业发展的“丰收季”,仍需弥合“一旦回本就赎回”的信任鸿沟。一方面,要将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能力转化为持有人收益;另一方面,需推动发行市场热度沉淀为长期资金供给。这一过程,不仅是市场情绪的修复,更是资产管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主动与被动型权益类基金近一年难分伯仲
从业绩均值来看,去年9月24日到今年9月18日,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股票型被动指数基金的期间业绩均值已非常接近。Wind统计显示,上述期间,普通股票型基金业绩均值达59.55%,偏股混合型基金达58.57%,股票型被动指数基金达60.21%。
事实上,“主动战胜被动”一直是公募基金行业的追求,但受行情制约,过去几年主动型产品业绩备受质疑。然而,从“9·24”行情至今,越来越多的主动型产品让投资人重拾信心,且2025年信心更足。根据晨星(中国)研究中心统计,2024年A股市场虽反弹,但结构化行情深化,主动型基金经理获取超额收益的挑战加剧。仅13.4%的主动基金在2024年战胜了偏股基金中被动基金资产加权平均收益率,这一比例较2023年骤降52个百分点。
尽管如此,主动基金在长期维度的资产加权平均收益率普遍高于同组别被动基金。值得注意的是,主动基金长期超额收益主要源于中国市场早期的显著优势。因此,主动权益类基金虽受行业周期性影响大,但市场上仍有业绩长期突出的产品。这表明,主动型产品并非一定比被动指数基金差。基金经理应完善多元化投资体系,投资者则应从中长期选择契合自身需求的好产品。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原标题:“9·24 行情”一周年:主动权益基金 “翻倍基”批量涌现,长期配置逻辑成关键)
(责任编辑:43)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