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规模超35万亿,股票型基金遇挑战
AI导读: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超35万亿元,但股票型基金份额下降,投资者信心受挫。前几年高速发展后,近年因市场调整和热点切换,股票型基金业绩回落,引发赎回潮。债券型基金份额增加,风险偏好高的投资者转向ETF。当前股票型基金问题核心是业绩和信任,有关部门推进费率改革,期望提升其综合经营能力。
最新公布的基金经营数据显示,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已经超过35万亿元,较去年年底有6%以上的增长,基金投资成为热门话题。其作为国内最大的资产管理团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但从基金结构来看,股票型基金虽然净值有一定的增长,但份额却有所下降,投资者信心受挫。
也就是说,虽然在一个被普遍认为是“牛市”的环境中,公募股票型基金仍然遭到投资者的净赎回,基金市场面临挑战。
其实,这种状况在前几年就已经出现了。还是在2021年的时候,公募股票型基金有过一段高速发展的历史。特别是由一些“明星”基金经理掌管的头部品种,管理规模动辄达到几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的水平。即便如此,投资者也是积极认购,以至基金公司不得不出台“限购”政策。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就在于其业绩不错。当时,股票型基金普遍能够跑赢大盘,特别是那些重仓白酒、新能源、生物医药类股票的基金,年化收益率超过50%的不在少数,基金业绩亮眼。
遗憾的是,在这以后的几年中,随着市场的调整,特别是随着热点的切换,很多基金显得非常不适应。尤其是那些通过“抱团”模式获取超额收益的基金,在相关股票价格大跌的背景下,其收益也是直线回落,形成了较大的亏损,基金投资风险显现。
这种局面,到了去年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连续数年的负收益,对基金投资者造成了不小的伤害,也直接影响了股票型基金本身的形象。这不但导致了这些年股票型基金发行困难,而且还引发了赎回潮。特别是在股市回暖的背景下,股票型基金的净值也开始回升,但因为投资者的信任还没有重建,因此净值的回升不能挡住赎回的步伐,股票型基金份额的减少也就难以避免了,基金信任危机加剧。
从基金规模不断扩大的状况来看,投资者对于通过基金进行投资理财这种模式还是比较认可的。他们迫切希望借助基金的专业管理能力,能够有效提升投资回报,基金理财受青睐。
这些年,债券型基金的份额增加很快。虽然市场无风险收益率走低,债券型基金的年化收益率还是要比银行储蓄利率高出不少。因此,对那些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而言,仍然热衷于购买,债券基金受追捧。
但是,市场上也有一些风险偏好程度较高的投资者,他们对基金的要求是能够获取不低于大盘的收益,而这几年相当数量的股票型基金的表现不能让其满意,于是就用脚投票。从这里赎回的资金很多流向了ETF。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当前股票型基金所遇到的问题,说到底就是业绩问题。而业绩的背后则是投资者的信任问题,这是值得重视的,基金业绩信任待重建。
可能有人会说,今年以来,股票型基金中也有做得不错的。一些重点投资芯片、创新药等热门行业的基金,还是给投资者赚了不少钱。这的确是事实,但这也使得人们想起几年前基金通过“抱团”白酒股等实现盈利的情况。客观上也在提示我们,如果股票型基金是因为恰好赶上了风口,或者说通过“抱团”来获利,那么其业绩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呢?与投资者所希望的穿越牛熊的能力相对照,距离是否还有点远呢?基金业绩持续性存疑。
以往,股市行情起来两三个月后,股票型基金就会热卖。但本轮行情如果从去年9月24日行情启动算起,到现在快一年了,可股票型基金销售依然清淡,基金投资者还在净赎回,说明已经有不少投资者在质疑股票型基金的投资能力了。在行情不太好的时候,股票型基金份额下降,可以说是投资者信心不足所导致的,而现在股市在上涨,每天成交金额能达到2万亿元以上的水平,股票型基金还是被净赎回,这就需要各方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基金市场待深究。
现在,有关部门在推进基金费率的改革,这很有必要。希望对于提升股票型基金综合经营能力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基金费率改革引期待。
不管怎么说,在基金的产品序列里,股票型基金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作为主动投资权益类资产的产品,理论上要比ETF这类被动投资产品更具有挑战性,也更能够表现在择时与选股方面的能力。也只有把股票型基金的业绩做好了,基金公司才算成功,才是真正合格的机构投资者。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