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总规模突破35万亿,各类基金表现分化
AI导读:
2025年7月底,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达35.08万亿元,首破35万亿并第十次创历史新高。货币基金规模猛增,QDII基金也增长,而债券基金总规模下降。业内人士认为债市未来仍有中长期配置价值。
股票市场回暖之际,公募基金总规模也再度实现突破,基金市场迎来重要时刻。7月底,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达35.08万亿元,首破35万亿元,并自2024年初以来第十次创历史新高,这一数据彰显了基金市场的强劲活力。
分类型来看,货币基金在7月实现规模猛增3813.84亿元,QDII基金也增长超460亿,成为市场亮点。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的规模在7月也分别增长1925.94亿、1385.56亿元,但份额却小幅下降。这意味着,随着市场回暖和基金收益上行,一些回本或减亏的投资者正在赎回权益类产品,基金市场呈现动态变化。
此外,其他类型基金实现规模增长时,债券基金总规模却在7月下降。这是因为,在“股债跷跷板”效应的影响下,债券基金正面临一定的赎回压力。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债市未来仍有中长期配置价值,且随着债市的配置价值愈发突出,权益行情对于债市的压制在持续减弱,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公募基金总规模首次突破35万亿元
中基协发布的最新公募基金市场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164家,其中基金管理公司149家,取得公募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15家。以上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35.08万亿元,与6月底的34.39万亿元相比增长6829.93亿元。这是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首次突破35万亿元,也是公募基金总规模自2024年初以来第十次创下历史新高。2024年,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分别在当年的2月底、4月底、5月底、7月底、9月底、12月底六次创下历史新高。2025年,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在4月底达到33.12万亿元,第七次创下历史新高;在5月底达到33.74万亿元,第八次创下历史新高;在6月底达到34.39万亿元,第九次创下历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年初公募基金总规模曾短暂下行,1月底时跌破32万亿元大关。而随着经济持续复苏和股市震荡上行,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迅速重拾升势,并且多次突破历史新高。展望未来,业内人士预计,随着市场回暖、新型产品推出和被动投资迅速发展,我国公募基金规模有望继续稳健增长。
赎回压力导致股基、混合基份额微降
分类型来看,今年7月,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的规模分别增长1925.94亿元和1385.56亿元。而这两类基金的份额却在7月出现下降。7月底,股票基金的总份额约为3.44万亿份,与6月底的3.45万亿份相比下降114.65亿份。而混合基金的总份额则从6月底的3.04万亿份降至7月底的3.00万亿份,下降370.59亿份。这意味着,随着市场回暖和基金收益上行,一些回本或减亏的投资者正在赎回权益类产品。一方面,部分投资者深套几年后终于回本,出于落袋为安的心理选择赎回。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投资者认为自己持有的基金锐度不够且上涨太慢,于是赎回基金并将资金投入股市,希望自己炒股并博取更高收益。不过8月以来,市场情绪持续回暖,如今ETF规模已达到5.07万亿。未来随着更多资金涌入ETF与更多新基金持续发行,股基、混合基份额在下降一段时间后也有望重回增长。
货币基金猛增3800亿,债基总规模却在下降
今年7月,货币基金的规模增长最多。7月底,我国公募货币基金总规模为14.61万亿元,与6月底的14.23万亿元相比增长3813.84亿元。货币基金规模增长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部分基民在权益类产品实现回本或减亏后选择赎回,将闲钱投入货币基金中。另一方面,当前银行存款利率处于低位,货基凭借相对灵活的流动性与稳健的收益表现,吸引了更多投资者。除货基外,QDII基金规模在7月也实现增长。QDII基金在7月底的总规模达7300.44亿元,与6月底的6837.73亿元相比增长462.71亿元。7月,港股、美股等重要市场呈现上行趋势,带动了QDII基金实现规模增长。不过由于额度限制,QDII基金的增长幅度有限。其他类型基金实现规模增长时,债券基金总规模却在7月下降。7月底,我国公募债券基金总规模为7.29万亿元,与6月底的7.24万亿元相比下降481.92亿元。债券基金的份额也在7月出现下降。7月底,我国公募债券基金总份额为5.95万亿份,与6月底的6.15万亿份相比下降1944.42亿份。这意味着,在“股债跷跷板”效应的影响下,债券基金正面临一定的赎回压力。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债市未来仍有中长期配置价值,值得风险收益偏好相对较低的投资者配置。国金基金分析称,随着债市的配置价值愈发突出,且市场对于货币政策再宽松预期升温,权益行情对于债市的压制在持续减弱。后续债券收益率或结束单边上行,回归震荡走强行情,配置性资金宜在当前点位加大利率债的关注力度。
(文章来源:财联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