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转债“退出潮”来袭,机构急调投资策略
AI导读:
本文聚焦银行转债市场掀起“退出潮”,多只银行转债到期摘牌,余额大幅缩水。市场发行与退出倒挂引发关注,机构投资人面临机遇与挑战,急调投资策略,寻找替代品种,应对市场变化。
A股步入牛市的呼声渐高,乐坏了投资者,也急坏了投资者。8月14日,齐鲁转债(113065)从上海证券交易所摘牌,齐鲁银行于2022年发行的80亿元转债有79.93亿元实现转股。截至8月20日,已有齐鲁转债、成银转债等多只银行转债到期摘牌,银行转债余额缩水至425亿元。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可转债市场共有57只标的到期、强赎退市,总退出规模超1000亿元。但今年以来新发转债数量有20只,总规模仅245.77亿元,市场发行与退出的倒挂引发投资人极大关注。
“规模高达350亿元的浦银转债也将于10月28日到期退市,届时转债市场中银行品种规模将缩减至900亿元以内。”8月19日,上海澜成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许佳莹表示。
而对机构投资人而言,当前资金可能向两类标的分流:一是中小规模成长债,二是低估值蓝筹债。
银行转债掀起“退出潮”
由于银行股今年表现较好,正股股价飙升后多只银行转债触发了强赎条款,银行转债今年掀起“退出潮”。原本超8000亿元转债市场规模也急剧降至7000亿元以下。
“尽管转债强赎潮暂歇,但银行转债促转股诉求较强,促转股将加速银行转债的缩水,在最激进的情况下,年末或仅剩下两只银行转债。”8月20日,江苏飞马私募投资合伙人杨贤表示。
更直观的数据显示,当前银行转债的余额已从年初1910亿元缩水至1250亿元。
财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孙彬彬团队最新发布的研报显示:“常银、上银转债转换价值均超115元,兴业、重银、浦发转债转换价值超100元。”
许佳莹表示,在银行转债规模下降的背景下,此前依赖银行转债做底仓的机构投资者,不得不调整策略。
“一方面,机构对其他高评级转债的配置需求可能会上升;另一方面,一些中小规模但行业前景良好的转债也可能进入基金的视野。总的来说,如何重新选择标的,调整持仓权重占比,是机构投资者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许佳莹坦言。
上海一家公募基金固收团队分析师认为,银行发行可转债用以补充资本,但最终都是奔着债转股的目的而去。因此发行人会想尽办法促使转债转股,而促转股进一步加速银行转债余额的缩水。
事实上,随着转债市场银行标的减少,也有市场观点认为我国阶段性的化债目标已经完成。许佳莹表示,从积极一面来看,银行转债的大规模退出确实反映了我国债务风险化解工作取得的重要进展,但是将转债市场萎缩简单等同于化债目标完成阶段性任务,这种看法存在片面性。
机构投资人急调策略
“从投资策略来看,传统策略可能需要进行调整。过去银行转债因其低波动性和较高票息成为机构投资者的标配,现在则需要更加主动地寻找替代品种。公用事业类转债可能是一个重要方向。”前述公募基金固收分析师表示。
在许佳莹看来,在增量新债短期无法填补银行转债留下的空缺之下,机构投资者只能“螺丝壳里做道场”,在存量债中找好标的,而此种策略,可能引发与A股共振的可转债牛市。
许佳莹指出:“除了前面提到的公用事业板块外,部分现金流稳定的消费类企业也值得关注。另外市场也需要培育新的供给来源,目前来看,新能源、高端制造等行业的可转债正在快速成长。”
许佳莹认为,供给收缩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推高了存量转债的估值水平,由于可投资标的减少,资金被迫集中配置于剩余品种,估值自然上升。估值提升对持仓投资者形成明显利好。
“但是供应偏紧也带来显著投资挑战。最直接的问题就是配置难度加大,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固收+’产品面临优质底仓资产短缺的困境。综合来看,供应偏紧对投资者的影响不能简单用利好或利空来概括。”许佳莹提醒道。
上海一家大型券商投行业务部负责人刘刚表示,中证转债指数自2024年四季度低点以来累计涨幅已达32%,市场日均成交额较2023年同期增长约40%,显示资金参与热情持续高涨。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