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权益市场回暖,主动权益类基金净值逐渐修复,部分高位入场的投资者看到回本希望。然而,市场整体尚未摆脱“回本即赎回”困局,投资者操作分化,部分选择赎回,部分坚守。业内人士认为,需从提升专业能力与优化行业生态两方面破解困局。

部分曾经被深度套牢的基金账户,如今正悄然翻红。近来,社交平台上关于基金业绩回暖的讨论热度持续升温。随着权益市场回暖,主动权益类基金净值逐渐修复,部分2021年高位入场的投资者看到回本希望。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6日,近九成主动权益基金近一年回报为正,40只产品区间涨幅翻倍。即使在2021年成立的基金中,也有上百只产品累计回报扭亏。

然而,市场整体尚未摆脱“回本即赎回”困局,投资者操作分化。部分选择“落袋为安”,部分坚守至完全解套。业内人士认为,基金经理需用长期稳定回报重塑信任,市场生态也需优化。

部分高位买入者逐步回本

主动权益类基金净值正快速修复。Wind数据显示,4349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中,4304只产品近一年回报录得涨幅,占比达99%。区间业绩翻倍产品有40只。

市场回暖让此前持续调整的百亿产品迎来转机。如易方达蓝筹精选、中欧医疗健康A等知名基金近一年涨幅显著。若将时间线拉长至2021年市场高位,部分基金已实现净值修复。

回血背后的三类操作

伴随基金净值回升,投资者行为模式分化。一些投资者选择见好就收,回本后便赎回;部分投资者在亏损幅度收窄后也倾向于赎回;还有投资者明确表示“一定要等到回本才赎回”。

相关数据佐证了投资者的申赎行为。主动权益基金二季度被净赎回1076.04亿份,环比增加56.43%。国金证券分析师认为,主动基金尚未步入好的业绩吸引增量资金的正向循环。

一位基金行业分析师表示,业绩修复并未即时转化为资金信任,深层次原因在于投资者对长期亏损的记忆。当前主动权益基金正处于“认知差修复”的关键窗口期,需从提升专业能力与优化行业生态两方面发力。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