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掀起“奔私”浪潮,多位绩优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拥有公募从业背景的私募基金经理数量及管理产品收益均有所增长。公募行业正在重新洗牌,明星经理离任伴随巨额赎回,公募“去明星化”加速。私募赛道突围需基金经理自身投资与组织能力,部分基金经理“奔私”后水土不服。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再次掀起“奔私”浪潮,鲍无可、张翼飞等多位绩优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据第一财经统计,截至7月29日,年内离任的公募基金经理数量已达212人,较2024年和2023年同期分别增长7%和23%。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拥有公募从业背景的私募基金经理有863位,管理且有业绩显示的私募产品为320只,上半年收益均值为11.17%。沪上一位公募行业人士分析称,随着公募行业薪酬与费率改革的推进,公募基金经理的流动加速,行业正在重新洗牌。

相继“清仓式”卸任的基金经理中,张翼飞在安信基金任职13年,管理规模超300亿元,离职后或去往私募机构。翟相栋后续也将卸任在管产品,或去私募任职。今年以来“清仓式”离任的知名公募基金经理还有王鹏、谢家乐、于洋等。

明星经理离任往往伴随巨额赎回,如华商基金周海栋离职前管理规模293亿元,占华商权益类基金总规模的58%,其离职可能导致部分资金赎回。为稳定市场情绪,华商基金宣布以2000万元自有资金申购其曾管理的4只基金。

公募“去明星化”加速,从2006年开始,公募行业已经经历了4次基金经理“奔私”浪潮。今年5月,《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实施,要求建立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行业再次掀起“奔私”热潮。

私募赛道如何突围?华北地区一位私募人士分析称,“奔私”并不意味着自动获得更高的平台资源和更强的分销能力,真正决定后续发展路径的,仍是基金经理自身的投资与组织能力。据私募排排网统计,2025年上半年,有34位“公奔私”的基金经理有3只及以上产品,且上半年平均收益为9.18%。

然而,也有部分基金经理在“奔私”后水土不服,如中欧基金原知名基金经理周应波、中邮基金前知名基金经理任泽松等。一位公募机构人士称,离开公募的“平台研究红利”后,部分公募基金经理未能及时拓宽能力圈,导致在私募领域面临诸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