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风险评级体系信任危机引关注
AI导读:
金融市场的风险评级体系正经历信任危机,部分机构以R2之名行R5之实,导致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风险等级评定异化为销售数字戏法,引发深思。规范机构风险评级工作,监管方面已行动起来。
当某信托公司R2级产品(一般指稳健型、中低风险产品)的投资者面临血本无归的兑付困境;当映雪福牛1号私募基金打着“R2”旗号实则激进投资,导致产品清算后一无所有……金融市场的风险评级体系正深陷信任危机之中。
在金融行业,理财产品根据风险级别被划分为R1至R5五个等级。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往往倾向于购买R1或R2级别的产品。
业内人士透露,私募和信托行业的产品风险等级评定,多由机构自身或代销方结合投资范围、风格等进行。部分机构为了产品好卖,会调低风险等级,甚至以“R2”之名行“R5”之实,让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这种风险等级评定异化为销售数字戏法的现象,引发了深思:私募、信托机构自评自销的模式,是否应将风险定价权交予利益相关方?风险评价尺度不同导致的评级标准多样,能否在大资管行业实现统一?私募、信托等金融机构的风险评级,是否需要多方监督?
以映雪福牛1号为例,投资者本以为买的是R2级稳健产品,结果却亏损70%。该基金虽标榜为R2风险等级的固定收益类私募产品,主要投资于国债、企业债等固定收益类资产,但实际持仓中,部分债券投资明显超过总规模10%的限制,且大量买入地产集团债券,投资风格与R2等级大相径庭。
爆雷的R2级金融产品不止映雪福牛1号。一位信托投资者透露,其2019年买入的R2级信托产品,于今年3月突然停止兑付,至今原因不明。
屡屡“脱缰”的R2金融产品,反映出部分金融机构的利欲熏心。近年来,稳健型理财产品需求激增,R2等级的金融产品相对畅销。机构在评定产品等级时,难免会出现销售导向下的风险等级下调情况。此外,为了利益,部分机构还可能说一套做一套,推介时表示产品投资范围主要是固收资产,实际操作中却采取激进策略。
金融领域“买者自负”原则早已达成共识,但若卖者未尽责,只会造成信任崩塌。金融机构风险评级的混乱,极易让投资者受到远超其承受能力的伤害。对于资管行业来说,最大的风险不是波动,而是波动超出投资者承受范围。风险评级被滥用,不仅投资者会承受巨大亏损,整个资管行业的发展基石——投资者的信任,也会受到巨大冲击。
为了确保私募、信托等资管机构的风险等级评定客观公平,各方需共同监督。代销机构应强化销售人员专业培训和引导,建立独立的风险评级团队,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综合评定产品风险等级。同时,资管新规下,信托产品、银行理财产品逐渐打破刚兑,投资者对于产品风险需要买者自负。因此,针对金融产品的风险评级设置更加细化和科学的标准指引显得尤为重要。
上海证监局近日下发通知,要求辖区内私募基金管理人开展自评自纠,包括是否建立私募基金风险评级标准和方法等。规范机构风险评级工作,监管方面已行动起来。
资管行业发展基石是投资者信任。在一轮又一轮的市场周期中,如何守护这份信任,资管生态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应有所思考和行动。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