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积极布局“固收+”产品,规模新增明显
AI导读:
基金公司积极布局“固收+”产品,规模显著增长。一季度“固收+”基金总规模新增超千亿元,多家基金公司“固收+”产品规模增长达到百亿元级别。固收类产品成为基金公司规模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具备长期投资逻辑。
● 本报记者万宇
“目前我们主推‘固收+’产品。”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市场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这类产品正成为公募机构争相布局的重要方向,既契合了投资者对绝对收益的需求,也满足了基金公司管理规模增长的需要。公募人士普遍认为,权益类资产有结构性机会,固收类资产具备长期投资逻辑,“固收+”产品配置价值凸显。
“固收+”基金规模显著增长
今年以来,“固收+”产品逐渐受到基金公司的推崇,规模持续攀升。根据基金一季报披露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全市场包括一级债基、二级债基、偏债混合型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股票仓位小于30%)在内的“固收+”基金一季度总规模新增超千亿元,相比2024年下半年,规模新增幅度明显。
发行方面,中信证券的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公募固收类基金发行规模约1210亿元。“固收+”基金平均募集规模出现回暖。相较2024年,偏债混合型基金平均募集规模由3.90亿元上升至6.44亿元;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平均募集规模由15.22亿元上升至20.64亿元。
部分基金公司通过“固收+”产品实现了规模的大幅增长。中欧基金、中银基金、景顺长城基金、永赢基金、富国基金等“固收+”产品规模增长位居前列。其中,中欧基金的“固收+”产品一季度规模新增177亿元,领跑市场。
进入二季度,基金公司积极布局,并密集发行二级债基等“固收+”产品。仅5月19日当天,就有汇泉安瑞回报、创金合信文丰、国联稳健增益三只“固收+”基金启动发行。
满足投资者需求
近日,《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印发,明确提及支持含权中低波动型产品及资产配置型产品的发展,并提升产品注册效率。业内人士认为,中低波“固收+”产品或迎来布局良机。
除了频频新发“固收+”基金,不少公募机构还对旗下绩优“固收+”基金进行持续营销。以债券资产打底、权益增强收益的“固收+”产品,既能在债市波动中力争票息收益,又能通过适度权益仓位捕捉股市的结构性机会。部分“固收+”基金在稳健回报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广发聚泰混合A,其成立以来所有自然年度全部实现正收益。
某中型基金公司渠道人士坦言,在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增长有限,ETF成本投入高,短期难以取得突破的背景下,“固收+”基金等固收类产品成为基金公司规模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银行渠道在选择销售固收类产品时,会重点关注绝对收益、最大回撤等指标,“固收+”产品相对更易进入银行渠道。
长期投资逻辑
上银基金认为,当前部分资金在不确定环境中倾向于通过动态平衡寻求可持续收益。展望后市,金融市场宏观流动性或趋宽松,整体利率不具备上行空间,因此固收类资产具备长期投资逻辑。与此同时,权益类资产的结构性机会涌动,可保持谨慎乐观。“固收+”产品正成为穿越经济复苏周期的优质配置标的。
中信保诚汇利的基金经理表示,短期内债券市场受政策观望情绪影响,或维持震荡格局。他还关注权益市场的投资机会,如红利策略、困境反转策略等方向。
广发聚泰混合的基金经理表示,二季度,预计部分债券票息投资策略确定性好于久期策略,同时可积极关注风险偏好再平衡带来的久期交易机会。在权益市场方面,可等待宏观变量因素的逐步明朗化。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原标题:基金公司积极布局“固收+”产品,规模显著增长)
(责任编辑:126)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