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券商资管纷纷为旗下参公大集合产品变更管理人,以避免清盘风险。至少6家券商已提交公募基金变更注册申请,涉及近50只产品。变更管理人背后,券商资管业务布局呈现新趋势。同时,券商资管公募化转型面临挑战,参公大集合产品业绩与规模均待提升。

临近合同截止日,券商资管纷纷行动,为旗下参公大集合产品变更管理人,以期避免清盘风险。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包括广发资管、中信建投证券、华安资管、东海证券、中信证券资管、光大资管在内,至少6家券商(资管)已提交公募基金变更注册申请,并获监管受理,涉及近50只参公大集合产品。这一举措旨在顺应监管要求,提升产品竞争力。

5月14日,中信证券资管发布17只参公大集合产品召开份额持有人大会的第二次提示性公告,审议变更管理人相关事项,计划将这17只产品的管理人变更为华夏基金。

变更管理人背后,券商资管的业务布局呈现新趋势。大型券商推进公募“牌照”布局,倾向于公私募业务并举;而中小券商则侧重特色化产品线,发挥内部协同作用。

近50只参公产品拟变更管理人,由券商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接盘”。

对于未获得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的券商而言,变更管理人是避免参公大集合产品清盘的最佳选择。例如,广发资管提交的5只参公大集合产品变更注册申请已获受理,待变更完成后,将由广发基金管理。

中信证券、光大资管等多家券商也陆续为旗下参公大集合产品申请变更管理人,转由控股基金公司管理。

券商之所以采取此举,主要出于监管与合规需求、资源与专业互补以及业务战略调整三方面的考虑。

另一方面,中信证券、广发证券等大型券商的操作具有示范意义,展示了其利用股东资源整合业务的优势。

近日,中信证券资管的变更事项有新进展,分别就17只参公大集合产品变更管理人一事发布了两次提示性公告,但变更事项仍存在不确定性。

券商资管公募化转型面临挑战,参公大集合产品业绩与规模均待提升。

在公募基金市场上,参公大集合产品难以脱颖而出,加之公募“牌照”审批趋缓,券商资管公募化转型面临困境。Wind数据显示,主动权益类参公产品中,中金进取回报A、东海证券海睿健行B、东吴裕盈一年持有期B最近一年回报率排名靠前,但在所有主动权益类公募产品中排名相对靠后。

业绩不够出众的情况下,参公大集合产品管理规模普遍较小。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管理规模不足1亿元的产品占比接近四分之一。

基于以上因素,券商资管或调整公募业务布局路线,整体发展策略也呈现新趋势:继续申请公募牌照或设立资管子公司,同步推进公私募业务;持续完善产品线,加强投研团队建设;加大国际业务布局。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