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资管加速转移大集合产品至公募基金
AI导读:
券商资管大集合产品向公募基金公司转移正在加速,中信证券资管将旗下17只参公大集合计划移交至华夏基金管理。此举符合监管导向,有利于资源互补、分工合作。未来,券商资管将更专注于私募等高附加值领域,公募业务由专业基金公司承接。
券商资管大集合产品向公募基金公司的转移正在加速进行。近日,中信证券资管宣布将旗下17只参公大集合计划移交至华夏基金管理,申请已获证监会受理。此前,方正证券、国元证券、东海证券、光大证券也已将旗下大集合资管计划转至同一股东旗下的基金公司。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此举符合监管导向,有利于资源互补、分工合作。未来,券商资管将更专注于私募等高附加值领域,与公募基金形成差异化竞争。
中信证券资管一口气将旗下12只参公大集合计划申请转移给华夏基金管理,加上1月中旬申请的5只产品,总数接近90%的参公大集合产品将移交。这一动作仅是行业趋势的缩影,早在2023年8月,方正证券就率先将旗下产品移交至方正富邦基金。
2018年11月,证监会发布操作指引,要求存量大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对标公募基金进行管理。券商资管大集合的公募化改造由此开始,持有基金公司牌照的券商选择将其大集合产品转入公募子公司。
近年来,监管层对券商资管产品的标准化、透明化提出更高要求。将大集合产品转移至公募基金公司,是符合监管要求且稳妥的方案。公募基金公司具备更强的投研能力和市场经验,能更好地管理大集合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投资者体验。
未来,券商资管大集合的公募化改造将持续进行,或将有更多类似“转移”出现,促进资源互补、分工合作。对于尚未获得公募基金牌照的券商资管而言,变更管理人至同一股东旗下的基金公司,可避免产品清盘,维持产品运作。
券商资管与同系基金公司可通过投研能力、客户资源和渠道共享实现协同效应。资管新规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券商资管逐步剥离公募业务,专注私募领域,公募业务由专业基金公司承接。
大集合产品的公募化将推动券商资管向标准化、透明化产品转型。未来,券商资管需在投研能力、科技赋能、合规风控等方面持续提升,以应对市场竞争和监管要求。
近期,券商资管公募牌照审批收紧,券商通过收购公募基金股权获取公募业务资格的动作可能增多。例如,上海证券收购新疆前海联合基金30%股权,或为获取公募牌照以拓展资管业务。
券商对公募牌照的需求增加,小基金公司成为潜在并购目标,市场对其股权的关注度和估值可能上升。小基金公司的收购成本较低,整合难度小,对券商更具吸引力。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