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日,多地证监局发布私募基金监管通报,指出部分私募存在违反基金合同约定、挪用基金财产等问题。监管层将持续加强监管力度,确保市场秩序。信息披露违规成为私募行业最常见的违规行为之一,部分私募还存在“保本保收益”承诺等违规行为。

  针对私募业的“沉疴顽疾”,监管层频频出手。近日,深圳证监局发布最新一期深圳私募基金监管情况通报。通报指出,辖区部分私募基金管理人存在违反基金合同约定开展投资运作、挪用基金财产等情形。下一步,深圳证监局将持续加强对辖区私募基金管理人投资运作行为的监管检查力度,确保市场秩序。

  北京证监局和上海证监局也相继发布了辖区私募基金监管情况通报,要求私募开展自查、整改,强化合规意识。私募基金行业的规范发展已成为监管重点。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简称“中基协”)今年前4个月披露了182份面向私募及相关人员的“处罚书”,其中近五成私募因“信息披露违规”受到处罚。信息披露违规已成为私募行业最常见的违规行为之一。

  沪上一位私募合规人士表示,私募管理人的从业人员数量有限,往往只有三四个人,这导致了一人多职的问题,甚至很多私募没有专业的合规团队和运营团队,使得信息披露存在不及时、不全面等问题。监管层对此类违规行为表示严厉打击。

  此外,“保本保收益”承诺也是私募行业的违规重灾区。深圳常青藤投资等私募机构因承诺投资本金不受损失、固定比例损失等被中基协处罚。部分私募管理人的股东与基金投资者签署回购协议类文件,变相向投资者承诺最低年化投资收益率,这种行为同样受到监管层的严厉打击。

  一位私募研究员指出,由于缺乏知名度和业绩亮点,很多中小型私募在销售方面存在较大困难,“保本保收益”便成了很多销售产品时的重要“卖点”。然而,这种营销行为不仅违反了合规规定,还可能对投资人造成极大伤害。监管层对此类违规行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警告到撤销管理人登记不等。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