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ETF市场近期出现“机构含量”飙升现象,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占比逼近90%。机构认为国内经济基本面边际向好,提前布局考虑。各路机构纷纷抢筹新上市ETF,市场人士认为这体现了机构对ETF的认可和对未来市场走势的乐观预期。

素有“市场风向标”之称的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近期迎来了“机构含量”的显著飙升。券商中国记者经过详细梳理发现,近期成立并上市的ETF中,部分热门产品的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占比已逼近90%,这一比例相较于以往有了大幅提升。

在这些机构投资者中,不仅有券商、保险和私募等传统金融机构的身影,更有养老金、巴克莱银行等国内外知名机构的积极参与。与此同时,数据显示,截至1月17日,2025年以来净流入超过百亿的ETF数量已超过10只,显示出市场对ETF的强烈需求。

据券商中国记者采访了解,机构“抢筹”ETF的背后,是他们对国内经济基本面的乐观预期以及对市场走势的精准把握。他们认为,尽管2025年经济在外需方面可能会面临一定压力,但通过拉动内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外需方面的挑战。此外,随着两会前政策预期的重新增强,市场有望呈现震荡上行的趋势。在此背景下,不少领域的产业发展向好,尤其是基本面稳健的高股息品种、高景气的AI、具备出海能力的优势产业以及内需政策受益的部分消费行业,更是成为了机构关注的焦点。

以中金中证A500ETF为例,该基金于1月14日成立,募集规模达到19.91亿元。截至1月14日,机构投资者持有该基金份额占比高达88.40%,券商、保险和养老金产品是主要持有人。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第三批其他中证A500ETF以及工银创业板50ETF等热门产品中。其中,不乏私募机构和外资机构的积极参与。

此外,基金公司也给出了更为具体的预判分析。华安基金表示,国内经济基本面边际向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将促进消费、拉动投资,推动内需增长。而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则认为,通过拉动内需可以一定程度上对冲外需方面的挑战,从而稳定经济增速。摩根士丹利基金则指出,当前市场仍处于宽幅震荡阶段,但从中期看市场依然值得乐观。

随着各路机构纷纷“抢筹”ETF,市场人士认为,这不仅体现了机构对ETF这一工具配置型产品的认可,也反映了他们对未来市场走势的乐观预期。在此背景下,ETF市场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