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再现百万罚单,京东入局强化巨头化趋势
AI导读:
消费金融行业再现百万级罚单,北京阳光消费金融被罚150万。同时,捷信消金正式更名为京东消金,标志着互联网巨头京东入局消费金融行业,行业巨头化趋势明显。
消费金融行业再现大额罚单,监管力度持续加强。
5月30日,北京金融监管局发布通告,北京阳光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因贷后管理不足、合作机构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被处以150万元罚款,这是近年来消费金融领域罕见的巨额罚单。此前,3月25日,中邮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也因贷后管理不到位、部分消费贷款被挪用等问题,被罚款85万元。
业内人士指出,这些罚单反映出当前消费金融行业的严峻形势。近年来,消费金融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金融公司主要通过互联网渠道开展业务,业务范围也扩展到教育、餐饮等多个消费领域。然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导致消费金融公司的不良率上升。
近期,消费金融领域另一大事件是捷信消金正式更名为京东消金,标志着消费金融行业迎来新的实力玩家。
今年是消费金融行业展业的第十五个年头。业内人士认为,捷信消金的退场意味着消金行业正面临更强的监管、更激烈的竞争,行业巨头化趋势明显。
捷信消金终归京东,行业迎来新巨头
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发布公告,同意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更名为“天津京东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这意味着捷信消金正式退场,京东集团获得消费金融牌照。
为何京东此时入局消费金融?某券商宏观分析师表示,这主要与京东的行业竞争现状有关。国内头部互联网巨头中,除京东外,其余巨头均已获得消费金融牌照。京东接盘捷信,意在“补短板”。
消费金融行业内部人士王敏(化名)介绍,尽管捷信消金今非昔比,但其资产规模依然庞大。在当前消费金融牌照发放难度较大的背景下,京东接盘并不意外。一方面,京东资金实力雄厚;另一方面,考虑到捷信消金的外资控股背景,也可能有相关部门指导。
王敏透露,捷信消金多年前就开始兜售金融牌照,至少已有四五年时间。经过多方考量,其所在机构最终未接盘。
分析师认为,京东入局消费金融的另一优势是其巨大的流量。作为消费金融机构,渠道推广至关重要,这也是小米、阿里等频频入局的原因。
某上市银行人士表示,消费金融牌照可全国展业,突破小贷公司地域限制。因此,尽管京东已有“白条”等业务,但合规运营并加速流量变现仍需消费金融牌照。
自2010年3月1日中国第一家消费金融公司正式揭牌以来,消费金融行业已发展15年。目前,国内仅有约31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
除京东买下捷信消金牌照外,2021年12月,宁波银行通过竞拍获得华融消金70%股权,进入消金行业。2022年,华融消金更名为安徽宁银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次年又更名为浙江宁银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消金行业巨头化,强监管趋势明显
今年,除前述两张大额罚单外,5月中银消金还在银登网集中披露了20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涉及未偿本息总额19.04亿元,借款人覆盖安徽、广东、贵州等14个省份,逾期天数最长约为5年。
分析师表示,近年来不断强化的贷后催收管理办法等对消费金融公司构成巨大挑战。合规工作愈发重要。消金行业罚单多与合作机构催收业务有关。从保护消费者权益出发,消金行业强监管势在必行。
银行人士认为,京东接盘捷信消金代表行业趋势。在激烈竞争中,消费金融公司要可持续发展,需具备两个因素:一是便宜的资金成本,银行股东最具优势;二是广阔的市场渠道和巨大流量,互联网巨头在获客方面具备优势。京东下场强化了这一趋势。
未来,或许只有银行大股东或互联网巨头控股的消金公司才能生存。
分析师表示,互联网企业最终会涉足放贷,消金行业也不例外。坐拥巨大流量,为获取更多收入,互联网巨头会设法变现。
(文章来源:财联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