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多家银行密集跟进政策举措,松绑消费贷产品,提升贷款额度并延长贷款期限。此举旨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但银行需基于有效消费需求,避免过度竞争。同时,消费金融需依托有效需求,个人需适度借贷。银行在发展消费金融时,也需加强风险防控,确保业务合规。

近期多家银行密集跟进政策举措,“松绑”相应消费贷产品,其中,部分产品贷款额度由20万元提升至30万元、线下提款最高可达5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达到7年。此举不仅丰富了银行的消费金融产品供给,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个人消费贷额度扩容有助于机构提供差异化授信产品,拉长期限则有助于降低每期还款额,为消费者减轻负担。然而,银行在拓展消费贷业务时,需基于有效消费需求,并充分考虑客户还款能力,避免在利率上过度竞争。未来,银行应通过细分市场、差别化定价等方式,挖掘既有真实消费需求又有贷款偿还能力的潜在增量客户,进一步扩大消费贷款的覆盖面。

对于消费者而言,理性消费、适度借贷至关重要。消费贷本质上是通过举债提前消费,贷款最终需偿还。因此,个人应根据自身财务状况合理规划消费和借贷。

银行紧跟政策步伐,发力消费金融

近期,上市银行纷纷发布2024年度业绩报告,并透露了下一步助力提振消费的举措安排。多家银行表示,将借助提振消费的政策时机,调整信用卡、汽车金融及个人信用贷等产品的额度、期限及风险容忍度,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中国银行副行长在业绩发布会上透露,2025年,中行计划投放超万亿元贷款,助力居民消费升级。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则认为,扩大内需的重要领域是扩大消费,银行发力消费贷不仅是业务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

上海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表示,关于发展消费金融的通知鼓励银行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并支持新兴消费场景的金融需求。这将为银行带来更多业务机会,尤其是在批发零售、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消费服务行业的信贷投放中。

消费金融需依托有效需求,个人需适度借贷

截至2024年末,我国不含住房贷款的个人消费贷余额已达21万亿元。近年来,我国消费金融的服务主体和产品类型进一步丰富,消费贷价格也在持续下降。然而,专家提醒,消费贷本质上是通过举债提前消费,贷款最终需偿还。过度加杠杆消费既透支未来消费需求,也增大家庭财务负担,还可能衍生消费信贷资金用途改变等问题。

因此,发展消费金融必须依托实实在在的消费需求。当前,有效消费需求偏弱,需发挥宏观政策合力,稳住居民就业和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形成有效的消费信贷需求。

银行风险防控能力面临更高要求

银行在发展消费金融时,不能仅靠“卷价格”,还需丰富消费金融产品供给、加强风险防控。随着消费贷市场的扩展,监管部门对消费贷的合规性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银行需确保业务符合相关要求,避免因违规操作而受到处罚。

专家建议,银行应优化贷款全流程风险管理,强化实质风险管控,差异化实施贷款用途管理。同时,银行还需注意对合作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确保合作机构与合作事项符合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此外,银行还应精准定位客户群体,对消费贷产品进行多元化创新,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