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糖尿病患者群体庞大,为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技术提供了广阔市场。国内CGM市场竞争激烈,进口企业与国产厂商两大阵营并存。CGM技术具有显著优势,但面临数据壁垒等挑战。国产厂商加速入局,通过差异化策略抢占市场份额。

中国庞大的糖尿病患者群体为颠覆性的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潜力。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位居世界第一,预计到2045年将增至1.74亿。糖尿病并发症不仅可能导致失明、肾衰竭,还会使冠心病和脑卒中风险增加1.5-2.5倍。

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了CGM市场的激烈竞争,吸引了众多参与者。国内CGM市场主要分为两大阵营:进口企业如雅培、德康等凭借其用户体验、性价比等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国产厂商如九诺、凯立特等则在软件技术上具有优势,希望通过降低成本、差异化策略等抢占市场份额。

在雅培2017年进入中国前,国内CGM产品已销售多年,但市场销售额仅千万规模。这主要受限于技术薄弱、用户黏性不足、价格偏高等因素。国产CGM产品要达到雅培的地位,还需时日。

据行业机构分析,CGM作为糖尿病管理的关键技术,正迅速发展。2025年全球连续血糖监测系统市场规模将达718亿元,预计2032年将增至1852亿元。

CGM优势显著

CGM通过葡萄糖感应器监测皮下组织间的葡萄糖浓度,提供连续、全面的全天血糖信息,为全面评估血糖提供了有效手段。

早在2020年,全球CGM市场销售额已超50亿美金,主要由德康、雅培和美敦力三家美国公司占据。在中国市场,雅培和美敦力也占据了90%以上的份额。

CGM设备由探针、发射器、接收器三部分组成,能够实时追踪血糖水平变化,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宝贵的饮食、运动和药物调整指导。

临床专家指出,CGM的应用范围正不断扩大,不仅在糖尿病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非糖尿病领域也越来越受重视。它能揭示不同生活方式对血糖的影响,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血糖。

然而,患者对CGM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医生的临床指导和CGM公司的售后服务指导变得至关重要。

通过CGM,患者能观察到多种因素对血糖的影响,包括情绪波动。这有助于患者主动调整饮食习惯和结构,避免不良影响。即便在血糖升高而无明显不适时,CGM也能捕捉到变化,促使患者采取措施保持血糖稳定。

因此,CGM不仅有助于患者了解血糖升高情况,还能识别低血糖风险,更有效地管理血糖,改善饮食和运动习惯。

随着患者掌握CGM的特点,他们将能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习惯对血糖的影响,制定个性化的糖尿病管理策略。

差异化竞争

全球CGM市场呈现三足鼎立趋势。雅培占据领先地位,2023年全球销售收入为57.6亿美元。德康和美敦力也占据较大份额。

中国CGM市场渗透率低,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除跨国企业外,多家国产CGM企业正加速入局,如凯立特、移宇科技等。这些企业进行了专利申请和布局,展现了独特的产品优势。

为了攻克技术壁垒,国内企业采取了差异化的战略布局,各自展现了独特的产品优势。同时,这些企业也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进行技术专利的保护布局。

对于国产CGM厂商而言,精准定位市场渠道将成为迅速扩大市场份额的关键策略之一。

预计到2030年,中国糖尿病持续血糖监测系统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至179亿元。

壁垒急需打破

尽管CGM优势显著,但产品在医院市场的起步缓慢,认知度和使用情况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何将监测仪的数据有效地反馈给内分泌科或建立糖尿病管理中心仍面临挑战。

糖尿病的高发病率已波及多个科室,医院内部多学科合作进行血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患者就医通常按科室挂号,同时咨询多个科室存在困难。

国际上推广的集成式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iCGM)具有更高标准和精度,能更有效地替代现有的CGM。iCGM可以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据进行连接,更好地指导患者。

打破数据壁垒也需加强重视。动态血糖监测仪的数据需上传至医院信息系统,但信息共享难以实现。未来,结合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管理模式将成为提升糖尿病全面管理和全周期管理的关键途径。

鉴于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院外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患者可以及时获得医护人员的指导,这对长期血糖控制极为有益。

然而,线上管理也面临挑战,包括信息平台安全性和政策法规的完善。这亟需社会各界携手推动有利于患者管理的政策法规走向成熟。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