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消费金融政策频出,金融机构发力消费贷业务。但不良贷款率问题成为挑战,银行不良贷款率呈现分化。招商银行消费贷款不良率下降,而渤海银行等不良率攀升。业内专家建议银行加强合规和风险管理,优化产品设计,降低不良贷款率。


近期,消费金融领域的政策频出,金融机构纷纷发力消费贷业务。然而,消费贷背后的不良贷款率问题成为金融机构面临的一大挑战。银行作为消费贷市场的“主力军”,其不良贷款率呈现明显分化。

招商银行2024年度报告披露,该行消费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为1.04%,同比下降0.05个百分点。但渤海银行等部分银行个人消费贷的不良率却急剧攀升,截至2024年年底,不良贷款率已高达12.37%,较上年末激增近8个百分点。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2024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3万亿元,环比下降97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0%,较上季末微降0.0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高于整体水平,分别为1.76%、1.66%和2.80%。

随着消费贷政策的放宽,高风险客户群体可能涌入市场,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引发业内担忧。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指出,部分消费者因收入不稳定、过度借贷等原因无法按时还款,利率波动亦影响还款意愿,进而影响银行资产质量。他建议银行加强合规和风险管理,做好客户和产品分层,设计多样化、灵活的消费贷产品。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曾刚强调,银行需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信用评分模型精准筛选客户,动态监控客户还款能力,优化贷后管理,分散风险,以降低不良贷款率。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预测,未来消费贷竞争将从价格战转向消费场景等综合服务的比拼,机构将提升自营获客能力、挖掘优质场景,利用先进科技,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迭代打磨精品消费贷产品与服务。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