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地方债发行逾8.5万亿,积极财政政策助力经济稳增长
AI导读:
上海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地方债发行已逾8.5万亿元,新增专项债和一般债规模可观。地方债发行进度平稳,为经济持续向好发挥了关键作用。新增专项债资金主要投向基建领域,地方置换债发行明显增多,为地方财政提供有力支持。
上海证券报记者梳理专项债券信息网披露数据发现,截至目前,今年地方债发行已逾8.5万亿元,其中债券发行规模远超市场预期。其中,新增专项债36795亿元,新增一般债6444亿元。“特殊”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远超去年安排的8000亿元额度,凸显财政政策积极发力。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地方债发行进度保持总体平稳、快中有进的态势,特别是地方置换债发行进度基本完成,新增债券发行和经济增长基本保持同步,为经济持续向好发挥了关键作用,展现了地方债在稳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今年以来,地方债发行同比高增,是积极财政政策靠前发力的体现。从新增专项债资金投向来看,基建领域仍是主要投向,约28%资金流向市政和产业园基础设施。”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冯琳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这进一步证明了基建投资对地方债的依赖。
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地方政府发行的用于项目建设的2.5万亿元新增专项债项目中,约28%投向市政和产业园基础设施,约18%投向交通基础设施,约14%投向土地储备,约12%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约12%投向医疗卫生、文化旅游、教育等社会事业,约6%投向农林水利等,显示了资金投向的多元化。
近年来地方置换债发行明显增多。根据去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议案,除了安排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用于化债,为地方财政提供了有力支持。
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新增地方政府债券中,“特殊”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约1.2万亿元,超过了此前安排的8000亿元的额度。“可能是因为‘特殊’新增专项债的用途得到扩围,如被安排用于偿还拖欠款、投向政府投资基金等。”冯琳说,这显示了专项债用途的灵活性。
冯琳进一步分析道,截至9月底,用于置换隐债的再融资专项债已发行1.98万亿元。同时,新增专项债发行额度剩余7228亿元,综合考虑到期压力,在没有增量政策出台的情况下,预计四季度地方政府债发行量约为1.2万亿元,净融资约为6000亿元,与前三季度及去年同期相比,供给压力明显减弱,为市场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第四季度地方债券发行还会继续保持相应力度,发挥好更加积极财政作用,进一步加强与其他政策性金融工具协调联动。”张依群认为,这将有助于稳定经济运行。
今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发行已经接近尾声。近日,多位专家建言提出进一步厘清地方隐性债务规模底数,适度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地方缓解化债压力、优化债务结构提供更多政策空间,助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
在张依群看来,为加快缓解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和降低隐债风险,可以考虑将明年部分置换债纳入今年底前发行,将化解隐债风险节奏适度提前,不仅可以极大缓解地方财政收支紧张压力,还可以释放稳经济、促增长、强预期的积极信号,有效激发和调动市场要素活跃度,为“十五五”开局打下良好基础,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9月12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将继续落实好一揽子化债举措,提前下达部分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靠前使用化债额度,多措并举化解存量隐性债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冯琳分析,“靠前使用化债额度”有可能指四季度就开始发行提前下达的2026年新增限额,也有可能指明年一季度靠前发行。从以往实际落实情况来看,明年一季度靠前发行的可能性更大。不过,考虑到今年置换债额度基本发行完毕且四季度地方债整体供给压力较小,将明年部分置换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额度提前在今年四季度发行的可能性也无法排除。若提前发行,将有利于地方政府腾挪出更多资金去搞发展、搞建设,从而释放地方政府在基建投资等方面的稳增长动能,稳定四季度经济运行。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