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债突破万亿大关 2025年有望继续扩容
AI导读:
境外机构在岸人民币债券历史累计发行量突破一万亿元,成为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随着政策落地和融资成本优势凸显,熊猫债发展驶入快车道,投资者结构持续优化,发行主体实现五大洲全覆盖。展望未来,熊猫债年度发行量有望继续保持增长。
新华财经上海7月22日电(张天源) 据新华财经统计,境外机构在岸人民币债券(俗称“熊猫债”)历史累计发行量已正式突破一万亿元大关,达到10938.9亿元,成为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里程碑。
最近十年,从百亿到万亿
2005年10月,国际金融公司(IFC)与亚洲开发银行(ADB)分别发行11.3亿元和10亿元熊猫债,揭开了境外机构境内发债的序幕;此后十年,受制于会计准则、资金汇兑等制度差异,熊猫债累计发行量仅113亿元,被市场视为“小众品种”。
随着2015年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2016年央行与外汇局放宽资金回流限制,2022年明确募集资金可自由汇出境外等政策相继落地,叠加境内融资成本优势凸显,熊猫债发展驶入快车道。新华财经数据显示,2016年发行量首次突破千亿元,2024年创下1948亿元年度纪录。
今年以来,已有包括亚投行、新开发银行、非洲进出口银行、奔驰、拜耳等61家主体发行了1012亿元债券,全年有望再度接近2000亿元规模。

数据来源:新华财经
投资者结构持续优化发行主体实现五大洲全覆盖
在低利率环境和汇率稳定的加持下,熊猫债等人民币资产对于融资方和投资方而言,吸引力都在提升。随着“债券通”“互换通”等互联互通机制不断完善,熊猫债投资者群体已从最初的大型银行自营扩展至央行、主权基金、保险、资管及境外私募基金等多元机构。
截至目前,熊猫债累计发行机构已超过90家,涵盖国际开发机构、外国主权政府、境外金融机构及非金融企业四大类别,区域横跨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五大洲。据7月16日交易商协会披露,2025年上半年,协会共完成1535亿元熊猫债注册,同比增长165%,发行规模为844亿元,其中外国政府类机构和国际开发机构发行235亿元,同比增长161%,一系列标志性项目落地形成示范效应。
国际开发机构板块中,亚投行、新开发银行、非洲进出口银行等今年来合计发行约350亿元债券,用于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与绿色项目;此外,主权与政府类发行人已扩容至8个国家与地区,匈牙利政府50亿元绿色主权债、韩国政府30亿元可持续发展债成为亮点。
跨国企业也在持续加码熊猫债市场,奔驰、拜耳、宝马、巴斯夫等均已实现多次发行,巴西企业书赞桉诺集团上周完成首单南美企业绿色熊猫债,票面利率2.45%,获3.8倍认购。
2025年熊猫债有望继续扩容
业内人士认为,熊猫债成功迈入万亿门槛,是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协同推进的生动缩影。一方面,境内持续低利率环境与稳定的人民币汇率,为境外发行人提供了显著的成本优势;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在会计准则等效、审计监管合作、资金汇兑便利化、绿色分类标准国际接轨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有效降低了发行与投资的合规成本。
展望未来,有多家机构发布预测,在中国经济稳健增长、人民币资产全球吸引力提升的大背景下,熊猫债年度发行量有望在未来继续保持增长。
德意志银行亚洲宏观分析师佩里此前预测,在开放政策的支持与鼓励下,未来预计将有更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多边机构(包括亚投行)参与熊猫债发行。按近三年79%的年均增速推算,预计2025年熊猫债净发行量或达约1610亿元人民币。叠加到期置换需求,2025全年总发行量有望攀升至约223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14%。
大公国际指出,2025年熊猫债有望继续扩容。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重点着力于金融市场制度型改革和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同时,2024年央行金融稳定报告中提出要“提升人民币融资货币功能”,熊猫债是稳步提升人民币国际融资货币属性的重要抓手,预计政策环境将保持持续利好。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