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加速布局科技创新债券市场,风险防控成关键
AI导读:
银行在科技创新债券相关政策推动下,加速发行或参与承销科技创新债券,市场需求强劲。但科技型企业轻资产、高波动性特征带来风险,银行需严格把控风险,做好风险预警和应对措施。
在科技创新债券相关政策密集出台的背景下,银行发行或参与债券融资的加速态势越发显著,成为金融市场的新热点。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13日,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在内的15家银行,均公布了参与科技创新债券发行、承销或投资的相关情况。另据Wind数据,目前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已达到947.15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市场需求。
银行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债券市场,呈现出“火爆”行情。业内人士指出,这种低成本的融资方式不仅为银行提供了资金支持,还能优化其资产负债结构,缓解“资产荒”压力。同时,也为银行开辟了低成本融资与综合服务的新赛道,但对其风险定价与资产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债市“科技板”而言,政策推动下的规模扩张与机制完善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市场过热与信用风险累积等问题仍需警惕。
银行积极布局债市“科技板”
银行正紧锣密鼓地加入科技创新债券市场。5月13日,兴业银行宣布,该行首期科技创新债券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规模为100亿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1.66%,获得2.9倍超额认购。
此前一天,宁波银行成功簿记发行了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债券“25华光环保SCP007(科创债)”,发行金额为2亿元,期限为270天。宁波银行担任牵头主承销商及簿记管理人,江苏银行为联席主承销商,双方共同完成了此次科技创新债券的承销工作。
浦发银行日前也宣布,该行通过承销、投资以及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等方式,助力债券市场“科技板”建设,于5月12日簿记发行第一期科技创新债券,期限3年,发行规模不超过150亿元,募集资金将专项用于科技创新领域业务。
政策层面也在积极推动。5月7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正式发布《关于推出科技创新债券构建债市“科技板”的通知》,鼓励各类市场机构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债券的承销、投资和做市,并将其纳入金融机构的考核评价体系。
随着政策的引导,商业银行正加快发行或参与承销首批科技创新债券。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13日,已有十余家银行公布了参与科技创新债券发行、承销或投资的相关情况,银行间市场及交易所市场已披露的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达到947.15亿元,其中商业银行发行或参与承销规模合计900亿元,占比超过九成。
科技创新债券的“火热”行情背后,实际上是“资产荒”背景下银行对优质资产的渴望。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科技创新债券为银行提供了低成本、长期限的融资工具,显著降低了融资成本,优化了资产负债结构,或能缓解“资产荒”的压力。
除了直接融资,科技创新债券还为银行带来了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例如,工商银行主承销了12单科技型企业及股权投资机构项目,中国银行的承销规模更是达到了385亿元。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股份行主承销项目也分别达到15单、7单。
然而,科技创新债券的发行并非没有风险。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政策鼓励银行参与这一市场,但风险控制仍是核心考量。科技型企业普遍存在轻资产、高波动性特征,银行在信贷审批中需要设置严格的门槛,并平衡科技创新债券的低收益与科技贷款的风险溢价。
此外,尽管当前科技创新债券的违约风险较低(AAA级占比超80%),但科技行业的周期性波动仍需警惕。银行人士指出,部分中小型科技企业可能存在研发失败或现金流紧张问题,若银行风控未能及时跟进,可能引发局部风险。
“风险防控是科技创新债券市场的重中之重。”某金融风险管理人士表示,“银行和市场参与者需要密切关注科技行业的动态变化,提前做好风险预警和应对措施。”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