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截至4月21日,2025年以来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已达1660亿元,发行节奏显著加快。多家银行成功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绿色金融债市场广阔,潜力巨大。一季度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同比大幅提升,银行间市场为主要发行场所。

  【大河财立方记者秦龙】4月以来,绿色金融债市场发行明显提速,成为市场热点。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4月21日,2025年以来绿色金融债的发行规模已达1660亿元,与去年全年2225亿元的发行规模相比,差距进一步缩小,绿色金融债发行节奏显著加快。

  具体来看,厦门银行4月17日公告显示,该行成功发行2025年绿色金融债券(第一期),实际发行总额30亿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1.90%。兴业银行于4月14日宣布在全国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2025年第一期绿色金融债券,实际发行规模达300亿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仅为1.70%,该笔债券更是获得了2.38倍的超额认购。

  此前,交通银行也于4月8日在银行间市场成功簿记发行了2025年绿色金融债,规模高达300亿元。其中,3年期250亿元,票面利率1.70%;5年期50亿元,票面利率1.76%,全场认购倍数分别达到2.12倍和1.80倍。

  除上述三家银行外,进出口银行、农发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均在年内发行了绿色金融债。其中,农业银行更是于2月26日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了600亿元的绿色金融债。

  “金融机构发行的绿色金融债作为绿色债券市场的第一大品种,在2024年绿色金融债的发行占比高达32%。绿色金融债发行市场广阔,潜力巨大。”中证鹏元研发部高级董事、资深研究员高慧珂此前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有机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大幅增长。大公国际研报指出,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季度绿色债券保持强劲发行势头,发行规模同比大幅提升45.38%。而兴业研究发布的《可持续债券季报(2025年一季度)》也显示,一季度贴标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达1756.7亿元,同比增长53.4%,募集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碳中和债券成为主要创新品种。银行间市场仍为绿色债券最主要发行场所,中国银行在绿色债券承销规模和数量上均位居首位。

(文章来源:大河财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