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一季度,全国共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约2.84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大涨80.9%。其中,再融资债券发行规模超过新增债券,专项债券发行规模远大于一般债券。广东、山东等地发行金额领先,主要用于基建和经济发展。

在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下,各地发债节奏显著加快。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及地方财政部门等公开数据,2025年一季度,全国共发行地方政府债券463期,发行金额高达约2.84万亿元,较去年同期激增80.9%,创下历史新高。

其中,再融资债券发行规模超过新增债券,分别为1.6万亿元和1.24万亿元,显示出地方政府面临较大的偿还旧债压力。此外,无论是再融资债券还是新增债券,专项债券的发行规模均远大于一般债券,凸显地方政府更倾向于通过专项债推动基建和经济发展。

从新增专项债来看,截至3月31日,全国已有29个发行主体发行了256期新增专项债券,广东、山东两省的发行金额均突破千亿大关,江苏、四川、河北、北京等地发行金额也超过500亿元。其中,“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领域的发债规模占比最高,达到27.9%。

值得注意的是,土地储备专项债于今年重启,但一季度发行规模仅为459.94亿元,仅占整体发债规模的4.79%。

2025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首次突破4万亿元,达到4.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增长12.8%,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发力点。然而,一季度全国新增专项债券发行进度仍偏慢,仅占全年限额的21.8%。不过,随着湖南等地公布专项债“自审自发”实施方案,预计后续新增地方债供给将逐渐放量,加快发行进度。

广东作为新增专项债发行金额遥遥领先的省份,一季度发行金额高达1617.5亿元。山东则紧随其后,发行金额超过千亿。江苏、四川、河北、北京等地的新增专项债发行金额也颇为可观。

在再融资债券方面,江苏以2687.08亿元的规模位居首位,主要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全国范围内,一季度共发行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再融资专项债券98期,发行金额达到1.33万亿元,显示出地方政府在化解隐性债务方面的积极行动。

一季度发行的地方债券主要投向“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领域,该领域发行金额和项目批次均占据领先地位。交通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社会事业等领域也获得了较高的发债额度。

随着专项债的靠前发力,有助于重大项目顺利开工。尽管土地储备专项债发行规模尚小,但预计未来将加快发行节奏。二季度或将成为地方债发行高峰,多地已披露二季度发行计划。

一季度新增专项债超过500亿元的地区及金额(制表:时代周报记者王晨婷)

一季度发行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再融资专项债券超过500亿元的地区(制表:时代周报记者王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