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债券市场连放大招,优化债券ETF机制降低融资成本
AI导读:
交易所债券市场近日推出优化债券ETF机制、升级信用保护工具、减免发债相关费用等举措,旨在降低融资成本,支持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和民营企业发展,提升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效果,激发市场活力。
优化债券ETF机制、升级信用保护工具、减免发债相关费用……交易所债券市场近日连放“大招”,积极践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责任。
近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结算”)推出三项重要举措,包括允许符合条件的信用债ETF产品试点开展交易所债券通用质押式回购业务,将受信用保护回购担保品范围拓宽至主体AA级债券,并暂免部分债券登记结算费用。同时,沪深交易所也公告债券ETF可开展通用质押式回购交易。
业内人士指出,这些措施有助于金融工具更好地支持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和民营企业发展,便利发行人债券融资和信用增进,提升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效果、激发市场活力,并有效降低市场主体的融资和交易成本。
开展通用质押式回购业务,补齐信用债ETF发展短板
近年来,我国债券ETF市场规模及成交量迅速增长。中国结算发布的《关于信用债券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产品试点开展通用质押式回购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允许符合条件的信用债ETF产品试点开展交易所债券通用质押式回购业务。
易方达基金固定收益特定策略投资部总经理李一硕表示,信用债ETF开展通用质押式回购业务,可为场内投资者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二级市场流动性。这一举措对提升信用债ETF的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拓宽信用债配置需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目前,全市场债券型ETF共有29只产品,规模已突破2000亿元,接近2022年末规模的四倍。其中,信用债ETF已有11只,规模超过700亿元,较2024年末数量大幅增加8只,规模增长近200亿元,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
李一硕指出,与利率债相比,信用债个券差异大、单券流通规模小、流动性相对较弱,且面临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因此投资者直接参与的难度更高。而信用债ETF为投资者提供了便捷的信用债投资方式,显示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关于未来我国信用债ETF市场的发展路径,李一硕建议培养更加成熟的ETF做市商生态圈,打通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推动跨市场ETF产品开发,并进一步完善信用衍生工具的应用。
拓宽信用保护工具范围,满足中小民企债券回购需求
信用保护工具在疏通民企债券融资渠道、降低民企融资成本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结算修订发布的《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受信用保护债券质押式回购管理暂行办法(2025年修订版)》进一步放宽受信用保护回购担保品范围至主体AA级债券。
自2021年4月中国结算推出受信用保护回购业务以来,已有11家大型证券公司和信用增进公司成为合格创设机构,支持了60多家企业发行超过1000亿元的债券融资。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信用保护工具能在一定程度上将信用风险从投资者转移至创设方,实现风险的分散和转移,从而提高债券的流动性、提振市场情绪与交投活跃度,有助于维护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信用保护工具的深度发展也为券商带来了新的盈利增长点。某头部券商衍生品业务负责人表示,通过深耕信用衍生品市场,券商可以增加收入来源,并通过创设信用保护工具在服务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主体方面建立良好的市场口碑。
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2024年,在已获备案的18家券商类核心交易商中,有12家券商创设了信用保护工具,创设规模合计为178.67亿元,其中6家券商创设规模超10亿元。
降低债券发行成本,精准支持“民营、绿色、科创”
除了优化市场机制,降低成本是为市场主体“减负”的更直接方式。中国结算发布的通知明确,自2025年5月1日起至2026年12月31日,暂免收取绿色公司债券、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发行人服务费;自2025年7月1日起至2026年12月31日,继续暂免收取民营企业公司债券发行人服务费及债券结算费。
此前,中国结算曾决定自2022年7月1日起至2025年6月30日暂免收取民营企业债券(不含可转换公司债券)证券登记费、派息兑付手续费、赎回回售手续费等。此次举措不仅延期实行,还进一步扩大了适用范围,对提振民企信心大有裨益。
虽然我国绿色债券市场逐渐走向成熟,但仍存在融资优势不明显、投资氛围不积极等问题。2024年,我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仅占信用类债券发行总规模的不到3%。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助理研究员岳圣元指出,绿色债券的额外成本抬高了发行期综合成本,虽然部分地方提供财政补贴、减税等优惠,但难以完全弥补这些成本。因此,合理降低相关券种的登记结算服务等费用,对减轻发行人融资压力十分关键。
(文章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