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市场“科技板”将推出,助力科技创新债券发展
AI导读: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宣布将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以拓宽资金来源,支持科技创新领域发展。此举将带来科创债发行主体和期限结构的优化,完善发行交易制度和风险分担机制。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将会同有关部门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而当前市场已经有相当规模的科创债发行,具有较强的“类科技板”特征。科创债,全称“科技创新债券”,由科技创新领域相关主体发行,或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科技创新领域发展。现有的科创债主要包含科创公司债和科创票据两种类型,前者在沪深交易所交易,后者在银行间市场交易,均在2022年5月正式推出。
作为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重要融资工具,科创债近年来发行规模显著增长。据统计,自正式推出至2025年2月底,科创公司债发行量累计达1.15万亿元,科创票据发行量累计1.28万亿元。其中,2024年二者发行量合计1.22万亿元,同比增长58.2%。
然而,当前科创债市场存在结构性不足:发行人以高等级央国企为主,民企发行人数量少且信用资质高;募集资金多用于偿还债务或补充流动资金,真正用于科技创新领域的占比较少;科创债以中短期品种为主,与科创企业较长的研发周期存在错配;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信用评级区分度不够等。
债券市场“科技板”将带来哪些改变?潘功胜介绍,“科技板”将重点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三类发行主体,包括支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拓宽资金来源;支持成长期、成熟期科技型企业发行中长期债券,用于加大研发投入等;支持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发行长期限科技创新债券,带动更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
“科技板”将根据科创企业需求和股权基金投资回报特点,完善科创债发行交易制度,创新风险分担机制,降低发行成本,引导债券资金高效、便捷、低成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业内人士认为,“科技板”推出后,科创债发行主体将更丰富,金融科创债、优质民企科创债发行可能增加,信用评级需求也将增多;科创债期限结构将优化,长期限债券占比有望上升,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长久期债券标的选择;科创债发行交易制度和风险分担机制将进一步完善。
多名行业人士表示,债券市场“科技板”推出后,股、债、贷联动服务科技型企业将有更多想象空间。债市“科技板”重点支持三类主体发行科创债,将拓宽科技贷款、债券投资、股权投资的资金来源,增强贷、债、股资金支持科技创新的联动性。
支持商业银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发行科创债,将进一步丰富债券资金间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渠道。以往主要是高等级央国企发行科创债,再将债券募集资金通过贷款等方式间接支持中小科创企业。此次“科技板”明确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三类主体发行科创债,为债券资金间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带来更多可能。
支持以上三大主体发行科创债,尤其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科创债,能进一步促进科创债券市场扩容发展。同时,“科技板”的制度安排、产品设计方面预计也会有一些创新,以提升科创债市场的整体活力。
此外,债券市场“科技板”明确支持私募股权机构发行中长期科技创新债券,有利于打通“募投管退”中的退出环节。私募股权机构有望通过可续期债券、可转债等工具实现被投企业的阶段性退出,缓解传统股权退出周期长、依赖IPO/并购的困境。
头部PE/VC发行科创债,可通过其专业投资能力,将债券资金转化为“耐心资本”,定向支持早期、硬科技项目,形成良性循环。这一安排创新性地将债券市场与股权投资市场联动,既缓解期限错配问题,又能通过市场化机制筛选优质科技项目。
债券市场“科技板”与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可形成“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双轮驱动。商业银行可将央行提供的再贷款资金用于认购优质科创债,形成“央行-银行-债券市场”的资金传导链,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债券市场“科技板”的推出也将给信用评级机构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科技型企业并不是一个行业,以往评级机构都是按照行业分类或债券产品类型建立评级方法和模型。但任何行业都可能有科技型企业,评级机构原有的评级方法和模型可能不适用于债券“科技板”的发行人。
评级机构需要构建符合科创领域发行人特点的评级模型,提高评级区分度。一方面,构建科技型企业评级方法论体系,创新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另一方面,探索在债市“科技板”进行更有区分度的信用评级,完善科创类企业风险定价机制。
面对债券市场“科技板”呼之欲出,多名信评人士提到评级机构要加强“内功”。评级机构在对科技型企业进行特色化评级的同时,还应充分揭示其信用风险,强化科创企业风险识别能力,提升评级人员综合素质。
尽管已有多家评级机构发布了科技型企业的评级方法模型,但受制于AA级以下的发行人难以在信用债市场融资的现状,此举对科技型企业发债的支持力度有限。为此,可通过创新风险补偿机制、适度放宽合格机构投资限制等,构建风险偏好更加多元的投资人结构,突破较低评级科创企业发债难题。
市场对债券市场“科技板”的实施细则保持高度关注,期待其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实现债市资金与科创领域融资需求的高效对接。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